姚明“挂科”只是一个“美好愿望”
(2012-01-16 11:51:15)
标签:
校园 |
分类: 杂文 |
姚明“挂科”只是一个“美好愿望”
乔志峰
姚之队:姚明并未挂科,高数38分系谣传。近日,网络传言称姚明在上海交大学习期间高数只考了38分。1月14日,姚之队做出了官方回应,称姚明成绩很好,没有“挂科”的情况出现,高数38分的说法是谣言。姚之队表示姚明的考试成绩绝对是及格的,已经得到了上海交大的证实。(1月15日《北京晚报》)
姚明“挂科”的传闻一度甚嚣日上,说得有鼻子有眼,很是唬人。有媒体甚至以《上海交大一学生高数挂科被“全国通报”》这样“惊悚”的标题予以报道。
说实话,当初看到这个说法我也相信了,并且还“乐不可支”了一下。这倒并非我心理阴暗,喜欢幸灾乐祸;而在于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从初中起就开始偏科,比绝大多数人都害怕数学。高考时,我的语文可以在全县全地区都名列前茅,可数学却毫无意外地不及格,结果只好眼睁睁看别人上好学校,自己灰溜溜去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时至今日,一提到数学,我仍恨不得以头抢地耳。更有甚者,现在每当我感到压力过大之时,夜里做梦必梦到考试,考的当然是数学。从梦中急醒,常汗出如浆也。“高大全”如姚明者竟也学不好这“劳什子”,岂不让人心理平衡多啦——不怪我太笨,怪就怪数学实在不是个东西呀。可惜,高兴劲儿还没过去呢,姚之队就蹦出来辟谣了。多大个事儿呀,你们就不能等过完年再澄清乎?我大胆猜测,那些为姚明“挂科”激动不已的网友,说不定有不少也跟我一样,属于“谈数学色变”的同道中人也。
人非圣贤,谁能没有一点弱项哩。姚明即便当真“挂科”,亦属正常现象,无须大惊小怪,当然更不会影响他作为一位优秀运动员的“光辉形象”。恰恰相反,还可能会让不少人感到几分亲切。偶像如同邻家之子那么平凡,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惟一的“副作用”,就是姚明自此无法享受超女级的待遇,被大学生像供神一样供起来,并配之以大红对联曰:信“明教”,不挂科。
其实,深受数学伤害者又何止区区在下。台湾作家三毛就最怕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她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课本里面的习题,她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一连考了六个100分。这点伎俩后来被数学老师拆穿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拿起笔蘸进墨汁,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且不论当时那位数学老师有多可恶,只是数学本身,就不知道给一位小女孩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多大的伤害。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数学不好、不重要。数学是人类智慧之花,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我只是怀疑:每一个人真的都有必要把数学(尤其是高数微积分之类)考及格吗?三毛学不好数学,并不妨碍她成为作家;在下学不好数学,也并不妨碍我活得好好的还有机会在这里饶舌。术业有专攻,什么都学,很可能什么都平庸。
类似的现象还有英语。中国内地“人人学英语”不断升温,不知不觉间,全民“英语热”已经在中国热了整整三十年。有业内人士表示:“全世界三千万老外学中文,全中国三万万华人啃英语,未来讲英语的中国人超过英语母语者的数目已经赫然在望。”全民学英语,到底多大必要?这个问题实在令人费解。我老人家不打算出国,日常交往者,皆纯种炎黄子孙,别说夷人,连个混血杂种都没有。学了洋文,跟谁交流乎?我一个升斗小民,连自家老祖宗的中文书都看不过来,也不可能去自讨苦吃念洋文秘籍的。况且,国人出国可以带翻译,看书可以看译本;外国洋大人到中国来,他老人家除了带翻译,还可屈尊亲自学习汉语嘛,何至于一定要求中国人全民必须学洋文、考洋文也?何至于一定将学洋文与升学、评职称、找工作等捆绑一起呢?现在的不少中国人,连汉语都说不好,却整天满嘴跑火车整洋词,还洋洋自得、把自己当人才。再这样搞下去,我真担心汉语会成为中国的“濒危语种”呢!
姚明之前也曾表示:“数学是我最头痛的东西,因为逻辑性比较强,而且知识比较系统,前面的功课缺一点,后面就很难连接得上。所以数学现在对于我来说,应该是最困难的。”即便著名如姚明,亦难逃脱高数折磨。我真的弄不明白,非逼姚明把高数整明白,到底有多大意义乎?所以说,姚明“挂科”的传言很可能只是一个“美好愿望”——期待中国的教育能摈弃“一刀切”和“流水线作业”,因材施教,尽量为学生发挥个性、扬长避短创造条件。最后说几句题外话:如果中国的学校把逼学生学洋文的劲头儿分一半出来加强汉语学习,网上骂我的人就会少很多——我写评论喜欢用反讽,很多人居然连最明显的反讽都看不懂。真是想起来就悲伤逆流成河。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2/0115/14/7NQN0AMN00014AED.html?from=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