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大学生动辄“以身相许” 是悲壮还是悲哀?

(2009-09-24 17:16:12)
标签:

就业

女大学生

丹丹

社会救助体系

以身相许

乔志峰

校园

分类: 时评

女大学生动辄“以身相许” 是悲壮还是悲哀?

 

乔志峰

 

古有卖身葬父,今有以身相许救同学。22岁女子丹丹发帖称,她的同学由于身患重度脑髓炎,急需15万元急救。如有好心人愿意捐款救人,她愿以身相许。帖中还附上了丹丹自己的身高性格等基本情况,还附有一张靓丽的照片。帖子一出,引起网友热议,很多网友称不该拿终身幸福来作筹码。(9月23日《广州日报》)

 

以身相许,再见女大学生以身相许!近年来,关于女大学生“以身相许”的新闻不绝于耳,为了给母亲治病“以身相许”,为了找个好工作“以身相许”,成都一位女大学生甚至为了完成学业也愿意“以身相许”——“谁帮助我解决2万元专升本的费用,我不但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报答他,若对方未婚,我还可以嫁给他……”这样的新闻多了,难免会让人产生疑问:现在的一些女大学生,除了“以身相许”还会做什么?

 

我不赞成女大学生采取有悖社会公秩良俗的方式来“献爱心”,也对动不动就“以身相许”的做法很反感。但我觉得,此事更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并非女大学生该不该“以身相许”的问题,而是她们为何要选择如此另类的方式来达成目标的问题。

 

这么多女大学生“以身相许”,首先折射出的,当然是当前社会救助体系的不足。如果我们有完备的救助体系,并且救助的渠道是畅通的,那些女大学生为母治病、筹措学费、救治同学的困难迎刃而解了,她们或许就不会动不动便“以身相许”了。

 

不过,尽管那些女大学生可能都是迫于无奈才想出了“以身相许”这么个下下之策,她们也确实是遇到了难处,但作为“天之骄子”,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通过正常的渠道想办法,而是打起了“身体”和“婚姻”的主意,这不仅是无奈,更是折射出当前部分年轻人(包括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办法总比困难多,怎么能动不动就拿自己的终身幸福做“交易”呢?“以身相许”看似悲壮,其实是一种逃避和悲哀。今天遇到了困难“以身相许”,明天再遇到困难怎么办?人总不能靠“以身相许”过一辈子吧!

 

由此看来,要消除女大学生动辄“以身相许”这种令社会蒙羞的现象,一方面需要完善社会的救助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和教育者,还要注意加强对年轻人的挫折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坚韧不拔的品性——我们不光要培养“大学生”,更要培养自立自强的“大人”。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9/0923/04/5JSCOPS40001122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