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专家顶高帽“镇镇痛”
(2009-06-30 19:01:24)
标签:
镇痛高帽生理性《心理科学》周欣悦乔志峰杂谈 |
分类: 时评 |
送专家顶高帽“镇镇痛”
乔志峰
金钱具有镇痛功能、失去金钱的疼痛和肢体受伤的疼痛十分类似。这是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周欣悦即将发表在国际著名心理学刊物《心理科学》上的论文《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中的观点。周欣悦说:“实验证明,数钱或用‘金钱’一词造句后人们更耐‘痛’,包括社会痛苦(社会排斥)和生理性疼痛(高温痛感)。”针对“这项研究是否鼓励人们拜金”的质疑,周欣悦表示,相比作用力短暂的金钱,社会关爱才是“痛苦的首要缓冲器”。(6月29日《京华时报》)
所谓的“金钱镇痛”,不过是人们的心理作用而已——很多人喜欢金钱,一旦接触或提到金钱注意力被转移了,因此在疼痛等方面的感觉就迟钝或麻木了一点。如此而已。居然还有专家一本正经地去研究这个东西,还整出长篇大论来发表,岂不笑死人哉!
如果这也算研究成果,那我简直就能称得上是硕果累累的大科学家了。我发现了很多可以“镇痛”的东西:糖果可以镇痛。小孩子被门挤了手正在大哭,给他个糖果立马就破涕为笑,忘记了手疼;奖牌可以“镇痛”。很多运动员在训练时受伤,可一旦在比赛中得到了奖牌,激动的泪水一流,受到的伤痛立时便被抛到脑后了;美女的笑也能“镇痛”。有的傻小子贪看美女过于投入撞到了电线杆子上,头上隆起青包何其疼也,可一旦美女对他嫣然一笑,他当即就神魂颠倒、忘记疼痛啦……无非是个注意力被转移的问题罢了,有什么好神秘的呢?
我实在想不明白专家研究“金钱镇痛”有啥用。是为了给“金钱至上”提供理论基础?还是为人们追逐金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解释?即便金钱能“镇痛”,又有什么实际意义?总不能让人们在遇到疼痛的时候不去看医生,就在家里靠数钱和拿“金钱”造句来“缓解疼痛”吧?
现在的某些专家,非常热衷于研究那些无聊的、稀奇古怪的东西,以此来制造噱头、吸引眼球,进而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红学专家对《红楼梦》的穿凿附会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我认为“金钱镇痛”研究也属此类。某些专家为什么就不能研究些有用的东西呢?他们为什么不愿意踏踏实实做点真正的学问呢?也许,这也算是当前社会风气浮躁的表现之一吧。对这样的专家,我猜测对他们最有效的“镇痛”妙方是“高帽子”——哪怕他们的脑袋被门挤了正在疼得龇牙,你送他一顶“权威”、“大师”或者“领军人物”的高帽戴戴,包管他们立马就破涕为笑了,就像那些拿到糖果的三岁孩童。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9/0629/05/5CV1NT59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