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近视无须“绿底白字”
(2009-06-08 17:29:09)
标签:
绿底白纸黑字白字古代人青少年中国乔志峰校园 |
分类: 时评 |
预防近视无须“绿底白字”
乔志峰
6月6日是第十四个“全国爱眼日”,主题是“关注青少年眼健康”。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专家呼吁,黑白印刷品对视觉有不良影响,应改变其颜色以预防近视,建议将书籍改为绿底白字。(《京华时报》6月7日报道)
将书籍的“白纸黑字”改为“绿底白字”以预防近视?这个建议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并且其中可能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窃以为此举不仅没有必要,还有“折腾”之嫌。大多数人早已习惯了“白纸黑字”。在多数人看来,“白纸黑字”、黑白分明的书籍更适合阅读。如果真改成“绿底白字”,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不习惯,甚至会觉得更“刺眼”了呢。
“白纸黑字”并不一定会造成近视。“白纸黑字”的阅读习惯已经延续千年,古今中外的书籍多数如此。古人读的书也是“白纸黑字”,古代人尽管也有近视眼,可数量毕竟不多,大批近视眼涌现,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并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外国人读的书也是“白纸黑字”,但外国人的近视率跟中国相比,简直是差远了。同样都是“白纸黑字”,古代人没多少近视,外国人没多少近视,只有现代的中国人大批大批近视了,这近视与“白纸黑字”之间,似乎并无多大的必然联系吧?
这些年来,中国青少年中近视者逐年递增,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据中国卫生权威部门统计,目前中国青少年的近视率高达40%,而大学生的近视率则达到惊人的70%以上,近视发病率位居世界之首。这些现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和担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既有青少年自身用眼不当的因素,更与应试教育重压下课业负担过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密切相关,但归根结底,还在于整个社会的“短视”——对青少年用眼卫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营养、锻炼等问题重视不够。预防近视是一个系统工程,最需要的是转变观念、加强教育、为青少年减负,而不是纠缠于“白纸黑字”和“绿底白字”一类的小问题。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9/0607/03/5B6557N8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