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须为《铁人》遇冷“心寒”

(2009-05-15 17:29:17)
标签:

影评

铁人

主旋律

影片

票房

中国

乔志峰

娱乐

分类: 娱评

无须为《铁人》遇冷“心寒”

 

乔志峰

 

五一公映的影片《铁人》是今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拍摄的献礼片中,推出的第一部堪称“重量级”的重点影片,但是影片公映后,北京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影院为该片做了排放,但也都安排在冷清的早场和下午场。五一过后,该片基本采取的是单位组织包场观影的方式,成为了一部“内部电影”。据各大影城经理介绍,《铁人》的拷贝投放量不多,上映后主要以单位工会组织包场观影为主,“说白了就是有人包场就安排,没有也就不会放了。”对此该片导演尹力直呼“令人心寒”。(5月13日《新京报》)

 

北京影院难觅《铁人》踪迹,有人包场就安排,没人包场就不放。刚刚公映就遭遇冷场,跟此前主流媒体对该片异口同声的热情赞誉形成鲜明对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面对如此“冷遇”,导演难免“心寒”。不过,《铁人》遇冷其实也并不出人意料。

 

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环境便是如此。尽管2008年中国电影综合效益拿下了创纪录的84.33亿元,但这些票房的绝大多数,都被商业大片瓜分。票房过亿的影片有《投名状》、《赤壁》、《非诚勿扰》、《画皮》、《长江7号》、《功夫之王》、《大灌篮》等等,其中鲜见“主旋律影片”和“教育片”的身影。

 

不少主旋律影片,基本上都是靠“包场”来撑票房的,多年来一贯如此。不光业内人士对此非常清楚,就连很多普通观众也都心知肚明。现如今,影院也都市场化了,也要讲经济效益,他们首先考虑的,当然是票房和收入。相比较而言,商业片比主旋律影片更能吸引观众,当然更能成为影院力推的对象。

 

平心而论,不少主旋律影片的艺术水平还是不低的,即以《铁人》为例,影片在英雄人物塑造上,避免了以往主旋律影片“假大空”的既定模式,以更接近现代人的价值观而打动观众。从已经看过影片的观众反馈来看,评价还不错。不少影院之所以对影片不热情,估计也是受以前主旋律电影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不敢轻易尝试。这是市场的选择,完全可以理解。

 

《铁人》遇冷,也并非观众冷遇英雄、淡忘了铁人精神。现在的资讯那么发达,接受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不一定非要花钱进影院“受教育”。电影工作者无须为《铁人》和主旋律影片一时遇冷“心寒”,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创新和拍好电影上。只要电影能够真正打动人、不包场也有人看,影院又怎能不“热情”呢。


新闻链接
http://ent.sina.com.cn/m/c/2009-05-13/02452514625.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