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语和现实谁恶搞了谁

(2009-04-23 15:28:22)
标签:

成语

社会现实

释义

典故

乔志峰

杂谈

分类: 时评

成语和现实谁恶搞了谁

 

乔志峰

 

“有机可乘”解为“公务员考察有飞机可乘”;“知书达礼”变“光读书还不够,还得学会送礼”……日前不少论坛和QQ群上都流传着关于对九个成语“恶搞”的一个热帖,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踏”。广州某高校中文系的王教授表示担忧:小学生正处在认字识字的年龄段,接触这样的“曲解”多了,可能反而记不住正确的意思。(《新快报》4月21日报道)

 

其实,这种恶搞成语的现象早就开始出现了,几年前我就见过各类不同的恶搞版本。只不过近年来这股恶搞风愈演愈烈,并且蔓延到了孩子身上罢了。

 

成语是我们语言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每个成语都有其特有的典故,其释义早已定型化。成语被恶搞得面目全非,当然让人非常痛心。但是,我们在痛心之余,也该深思一下:本来含义美好的成语,如今为何被恶搞得丑陋不堪?为何有人要“无聊”地篡改成语,还能得到不少人的共鸣,引起热传?

 

看看被恶搞了之后的成语释义,大多以针砭时弊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有的还极为深刻。“杯水车薪”被解释为“形容公务员的工作,每天办公室喝杯茶,月底可以拿到可以买一辆车的工资”。看看媒体上关于某些公务员上班时间喝酒、打牌、玩游戏的报道,谁能说这样的解释没有一点根据?其他像对“度日如年”、“知书达礼”等成语的恶搞,其实也都有社会现实的影子存在。

 

语言来源于生活,既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忠实而生动地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时代在进步,语言的含义也不断在改变,许多古语的含义跟现在的意思早已大相径庭。论坛刮起成语恶搞风,离奇想象曲解典故,看似是在恶搞,可谁能否认这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生动反映?

 

与其说是成语恶搞了现实,倒不如说是现实恶搞了成语。如果社会现实中的种种反常现象继续下去,那些看似被恶搞了的成语释义,说不定真的会逐渐代替原有的解释呢。我们在为成语被恶搞担忧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为我们自己担忧呢?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9/0421/23/57FAMEOI0001122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