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屁塞”到奥运缶
(2009-03-24 19:54:11)
标签:
奥运屁塞冤大头朱大可乔志峰杂谈 |
分类: 杂文 |
从“屁塞”到奥运缶
乔志峰
最近拍卖界的一大盛事,便是那奥运缶的拍卖了,90个奥运缶在网上竟然拍出了1283.65万的高价。据媒体报道,此次拍卖参与人数之众,竞价时间之长,报价轮次之多,均属国内之最。
不过,随即有媒体人在网上发文称奥运缶是“丧器”,花钱买的人是冤大头。该记者引用学者朱大可的观点称缶自先秦以来就是人死后才用的丧器。朱大可证实这一说法,但也表示这个问题在学术上是存有分歧的。(《华商报》3月18日报道)
奥运缶是不是“丧器”,我未曾研究过,不便置喙;但即便其真的是死人之后才敲的东西,花钱买的人就一定是冤大头了吗?不见得呢。只要具备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尤其是有升值可能的物件儿,都有收藏或投机的价值。那些奥运缶的买主,抱个粗笨的大缶回家,应该不是没事儿敲着玩儿的——或者,是为了寄托“爱国之情”;或者,干脆就是为了赌一把,试图将来卖个更高的价钱。如此而已。
由此想到了赫赫有名的“屁塞儿”。“屁塞”乃中国国粹之一,古代人死后常用小型的玉、石等塞在死者的口、耳、鼻、肛门等处,据说可防止真气泄漏、保尸体长久不腐,塞肛门的即“屁塞”也。鲁迅 《彷徨·离婚》中有如下描述:
“这就是‘屁塞’,就是古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七大人正拿 着一条烂石似的东西,说着,又在自己的鼻子旁擦了两擦,接着道,“可惜是‘新坑’。倒也可以买得,至迟是汉。你看,这一点是‘水银浸’……。”
由鲁迅先生的描述可以看出,“屁塞”这东西,尽管是塞屁眼出身,由于是古物,其中很多还是货真价实的古玉,因此得到了不少有钱有闲的上层人士的追捧。拥有一个真正塞过屁眼的好“屁塞”,简直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了,要时不时拿出来在鼻子旁擦一擦、显摆一下,以示自己之高雅和博学的。当然,民间还有传言称“屁塞”对人体有一些神奇的效用,因无据可查,在此不再饶舌。
以“屁塞”之臭,尚有无数逐臭之夫乐此不疲。时至今日,据称在某些旧货市场,如北京的潘家园,偶尔还有“屁塞”出售——我没有亲见,所以也不敢肯定。奥运缶即便是“丧器”,又有什么呢?毕竟是奥运开幕式上用过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当属无与伦比的稀罕收藏物啦。能花大价钱将其抱回家的,都是有眼光、有实力的主儿,旁人就不要“因羡生妒”,妄加非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