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从规定中寻找那“亲切的字眼儿”
这些年看新闻多了,落下个毛病:凡是报道某地又出台了个啥子新规定,就兴趣盎然地去读,为的是从规定中寻找某些“亲切的字眼儿”,就像寻找熟悉的老朋友——最终的结果,基本上不会令我失望。
3月19日的《东方早报》报道说,上海市政府在政府网站发通知要求严控全市性大会的数量,积极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切实减少领导的事务性、应酬性活动。此举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节约经费, 是件好事情啊。果然,在新闻中,我看到了一片赞誉之声。大学教授认为“表明了新一届市政府积极追求高效服务型政府的形象”,专家赞扬其“解脱文山会海多为市民做实际服务”。在认同这些溢美之词的同时,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开始在新闻对上述《通知》的摘选中寻找我的“老朋友”……
嘿,还真找到了:“特殊需要外,原则上不得邀请领导同志参加一般性的剪彩、奠基、首发首映式、颁奖等活动”——“特殊需要”、“原则上”,两个“亲切的字眼儿”果然都出现了,还“对了脸”。何为“特殊需要”呢?谁来界定、用什么标准界定?什么是“原则上”?又由谁来界定、用什么标准界定呢?莫非,最终结果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遇事只好麻烦领导来亲自表态,哪些是“特殊需要”、哪些是“原则”之外?
“特殊需要”、“原则上”、“基本上”等字眼儿,频频出现在规定里和通知上,的确让我们感到很熟悉、很“亲切”。可是,既然是“严控”,既然是“切实减少”应酬性活动,就该是“硬规定”,为何还要使用那些“模糊语言”、留下个“小门”或者说是回旋余地呢?有了“特殊需要”和“原则上”,“严控”能严得起来吗?
关于减少领导事务性和应酬性活动的规定,很多地方都出台过。去年6月份,《中国人事报》刊发了《四川出台八条硬规减少省领导事务性和应酬性活动》的消息,列出的“八条硬规”,基本上每一条的前面都戴着顶“原则上”的小帽,比如“领导原则上不参加一般性的剪彩、奠基、揭幕、首发首映式及各市举行的建市庆典活动”、“对同一批来宾,原则上由有关领导会见、宴请一次”等等。愚以为,这样的规定别叫“八条硬规”,还是叫“八项原则”比较合适。
四川去年就开始实施的“八条硬规”,到底收效如何,由于没有看到后续报道,笔者无法臆断。上海的这个通知,究竟效果怎样,当然更需要我们拭目以待。但愿“原则上”等“亲切的字眼儿”不会影响其严肃性和执行力——而笔者更想“但愿”的是,今后在政府部门出台的规定上、通知里,最好少出现甚至不出现那些字眼儿。乔志峰的BLOG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8/0319/06/47CJP21K0001124J.html
http://news.163.com/07/0618/11/3H91UJ0Q000120G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