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生活梦想杂谈 |
分类: 歪评 |
咱也来个“大前言”
今天打算写篇时评,一篇比较特殊的时评。究竟如何特殊,且听俺慢慢道来。
大概是2004年初吧,在下开始接触时评,感到这一文体紧跟社会热点,针砭时弊、鞭挞邪恶,于是基本放弃写了多年的副刊文字,转而投入时评的写作。几年来,在全国报刊倒也发表了一些,还在几家媒体开设了专栏。
可写着写着,发现自己的时评写法存在问题,有“八股文”的倾向:开篇引用报刊的新闻报道,对报道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门,然后分析其谬误,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的写法并非不对,可篇篇这样写、天天这样写就不好了,不仅令看者厌烦,自己写着也腻味。并且,形成如此固定写作模式的并非在下一人,似乎绝大多数时评作者都是这样写的。任何文体,如果陷入僵化模式,都必将走入死胡同,时评也不例外——这是包括在下在内的一干职业、非职业时评写手一直都在反思的。
上述内容,算是在下今天所写时评的一个前言吧。我罗哩罗嗦了大半天,列位看官可能也没看明白在下弄这么个“大前言”搞的是啥飞机,没关系,给你看个新闻就全明白了。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著名女作家林白本月出版其最新小说《致一九七五》,该书原稿共34万字,其前言竟然长达17万字。由于这么长篇幅的前言直接引起读者的阅读困难,最后林白不得不将前言改为上部才得以出版。针对不少读者认为这么长的前言有 “发水”骗稿费之嫌,林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超长前言是出于自己内心表达的需要。
前言长达17万字,这是啥子小说?跟“著名女作家”17万字的前言比起来,在下刚才饶舌那两段话简直连毛毛雨都算不上啦。女作家称前言过长是“出于自己内心表达的需要”,在下的前言回顾了几年来写时评的经历和思想波动,谁能说不是“出于自己内心表达的需要”呢?
据了解,作家对前言的超常规发挥,“著名女作家”并不是第一个,“著名男作家”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也用了两卷的体量来创作前言。看来,“大前言”的做法说不定还是文学创作的潮流和趋势哩。“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就对“著名女作家”的超长前言予以赞许,并宣称:“我们不要把读者都当成盲流,每一个类型的作家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读者群。”
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前言”这么好的写作方式,既能多混俩稿费,又能标新立异表现个性,简直就是诸多以码字为生的人的福音哪。感谢“著名女作家”、“著名男作家”、“著名评论家”,你们让在下终于找到了写作形式的突破,在下决心也投身“大前言”创作的激流,做时评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读者群”。这篇小文,权作首次尝试的练习之作吧。至于读者是否会骂娘,管他呢,有那么多“著名”人士顶着呢!乔志峰的BLOG
新闻链接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6648349.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