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生活变迁杂谈 |
分类: 歪评 |
“到此一游”可否申遗?
如果你在自由女神像的脚下,赫然看到“到此一游”几个中国文字,会有怎样的感受?自豪?还是觉得丢人?在第108期《羊城论坛》上,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说:“有一次我去美国,在自由女神像脚下竟然看到‘XXX到此一游’等几个中国文字,这让我觉得很难堪。我们出去旅游,应该多感受了解当地文化,而不是到处乱刻乱画。”(《信息时报》)
在旅游景点留下“XXX到此一游”的字迹,是许多国人的癖好。尽管此举对“XXX”并无任何好处,可不少人依旧乐此不疲。自由女神像的脚下也有了“到此一游”几个中国文字,足以说明此“国粹”已然走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矣。
触目所及,但凡是略有名气的景点,都有“到此一游”的身影。“到此一游”四字看似平常,却有着极其广阔的“群众基础”,几乎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到底是谁最早发明了“到此一游”的说法?追溯“到此一游”的历史渊源,似乎是件颇有意味的事情。
据笔者所知,中国古时的诗人和文学家,均喜游览名山大川、寄情山水之间,游玩之后诗兴大发,往往要吟诗填词,甚而题壁勒石以资留念。唐代诗仙李白更是热衷此道,每经一处必留诗为证,应属“到此一游”的先驱罢。
真正的“到此一游”四字,笔者所见最早者出自《西游记》。孙悟空在跳如来佛的手掌心的时候,在如来的手指上大书“齐天大圣,到此一游”,且撒猴尿一泡作为记号。这猴头天资聪颖且顽劣异常,开启“到此一游”新局面当在情理之中。其撒尿一节尤其精彩,不光幽默,也甚合一些动物以尿为记标示地盘的习性。也许,后来的有些人在景点留下“到此一游”的时候,也有一种撒尿的快感罢?
还别说,细究起来,“到此一游”不仅颇具趣味,还相当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哩。其能彪炳千秋、长盛不衰,也许不是偶然的呢。现在不是流行“申遗”吗,对“到此一游”这样代代相传的“遗产”,可否也来申个遗呢?如果不在景点留下“到此一游”,别人怎么知道有国人曾经来过?恰如不闯红灯、不大声喧哗,便不足以表明自己是中国人一样,完全可以作为标志性的文化特征来“保护”啊。
当然,所谓申遗云云,不过是对某些不文明现象的调侃和讽刺,当不得真。也许,连申遗都用不着,某些国人会很自觉地将“到此一游”传承下去的。古人的风雅之举,到最后却演变成一种恶习,破坏各种文物古迹、给风景抹黑的同时,也把人丢得到处都是。这样的陋习,某些人打算坚持到什么时候呢?乔志峰的BLOG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s/2007-11-29/012814408378.s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