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城市印象时事评论 |
分类: 时评 |
市政设施“下海”疑似垄断经营
河南郑州的一些市政设施遍体商业广告被质疑。该市人民路上的市政设施,除果皮箱外,都有广告,其中纯粹的广告牌就有62块之多,市政设施和广告牌之间,距离最近的只有一两米。(《河南商报
》)
市政设施也“下海”,搞起了“第二职业”,这样的现象不独郑州有,其他地方也不少。此举尽管会创造一些经济效益,但背离了市政设施的公益属性,有不务正业之嫌。公交站牌只见广告不见“牌”,正面都是大幅广告,占据了站牌的大部分面积,背面是站点,很多市民很难发现站点,尤其是到了晚上,站牌字体比较小,有人踮着脚也看不清楚。这还算公交站牌吗?另外,公交报站只闻广告不闻“站”、出租车停靠牌遍体广告没法认等问题也引起了市民的质疑。
其实,市政设施也“下海”所暗藏的问题,远不止是给市民带来很多不便那么简单。这样的做法,甚至存有相关部门和某些公司联合、共同垄断公共资源的嫌疑。
现在,想在大中城市的街道上发布广告或树立广告牌,审批越来越严,投入也越来越大。拥有城市主要街道上的广告发布载体,就等于拥有了会下金蛋的金鸡,是很多公司梦寐以求的事情。于是,有些精明的商家或是个人就难免要打起市政设施的主意。投身市政设施的“建设”,比建立单纯的广告牌审批起来容易多了,还能博得“为民服务”的美名,又能通过广告获得巨额收益,简直就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便宜事!
让我们看看郑州市对市政设施做广告是如何管理的。该市政管理局副局长张运通说,目前,很多市政设施都是由广告公司建设、经营、维护,不花财政钱,收取的广告费用也由广告公司自己支配。作为市政部门,只负责对市政设施本身监管,比如市政设施坏损等,由他们督促相关人员维修。说到底,等于是广告公司出钱立起公共设施,然后可以自由支配其产生的“收益”。
张运通认为,在这些市政设施上做广告,不仅节约了财政支出,也有助于消灭“牛皮癣”小广告,这个让他们有切身感受。是的,市政设施“下海”确实节约了财政支出,可其产生的效益又是多少,不知有关部门和领导算过没有?据测算,郑州仅公交站牌广告一项,一年下来收入就可达5000多万元。显然,商家在这样的生意里的获利是丰厚的。在公共设施上做文章,牺牲了市政设施的公益属性,给市民的生活带来种种不利影响,最终成就的,恐怕只是个别单位和个别有门路的公司的利益。
资本都有逐利性,赔本的生意没人做。为了获取最多的利润,商家当然要尽可能地侵占公共设施的公益功能,尽可能多地在上边做广告,出现“公交站牌只见广告不见‘牌’”的怪象不足为奇。商家精于算计是必然的,可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做这笔“生意”的时候,把经济效益账和社会效益账算明白了吗?同时,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把公共资源慷慨地拿出去给个别公司“垄断经营”,背后会不会还有着其他的故事呢?乔志峰的BLOG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s/2007-10-31/0310141994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