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边走边吃 |
味蕾之旅1,味蕾之旅2,味蕾之旅3,味蕾之旅4,味蕾之旅5,味蕾之旅6,味蕾之旅7
昨天刚夸完如家如家,早上起床去餐厅吃早饭,就遇到了一件令人不快的事儿,自助餐的面包片上居然顶着一撮儿撮儿小绿毛儿,还神气活现的站在盘子里。找来了工作人员,人家默不作声的拿进厨房,几分钟又端了出来,很明显,他们给面包片“理发”了。
倒是这里的红枣花生黑米粥香糯的不得了。如果你有机会去这家店的话,一定试试看哈。
旅游嘛,总会伴随一些小插曲。特此在这里提醒一下当地和外人的客人吧。在这家店,我们遇到了一个光头胖老头儿,年龄大约60岁左右。后据西安的朋友说,这老头儿常年在大学南路这一带的以“儿子电话打不通,自己身上没带钱”的说辞来蹭点儿吃喝。
善心该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被愚弄了没事儿,但被愚弄之后,自己还在第一时间知道被玩儿了,这事儿就有点儿撮火了。毕竟是个小插曲,怎能让这种不良心情影响今天的主旋律呢?
吃完早餐,我们就来到了大雁塔附近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没来之前,很多朋友就跟我说,这是到了西安除兵马俑之外,最值得走一遭的地方。
对于一个满脑子只想着吃的我,就算浏览这些珍贵的文物,着眼点还是离不开吃。就连拍照,拍的也是这些老祖宗们用来做饭的器皿。
站在橱窗外边,我还寻思呢,这要是哪天能用这里头的餐具拍个菜啥的发博客里,那会是什么感觉?
看着这些炊具和厨具,就不免想到烹饪,想到烹饪,就不免想到烹饪前的采购,想到采购就不免想到银子。看,估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是按照我这思路,摆放文物的。这不,抬眼就看见早年间的中国人民银行了。
我最怕读那些涵盖了大量历史知识,年代,人物和民间传说的游记。因此,关于在博物馆看到的这些珍贵而精美的文物,我就不赘言了。表达一下“中国人真伟大”这个中心思想,我觉得就基本ok ok ok了。
临出馆之前,看到一副画,很有趣。一张密密麻麻的兵马俑头像的大彩喷,乍一看有点害怕,再一看不怕了,继续看,呵呵,狂笑不止。
“刘德华”、“张学友”、“陈建斌”,居然一一映入俺的眼帘,我和鬼子觉得越看越像。站在大彩喷面前,还企图找出更多“熟人”,但未果。
逛了将近4个小时,确实如朋友所说,是很值得到此一游的。但遗憾的是,我为了省钱,没找解说员。如果你来,一定别像我那么小气,找个导游吧,一路讲解一路观看,让这些橱窗里的文物,和那些久远的故事在大脑中交融,一定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从陕博出来,本想去大雁塔溜达溜达,不料又开始下雨了。也许是我和大雁塔无缘,只能作罢liao。打了辆出租,巧遇一热情司机,将我们带到了他觉得一个很好吃的肉夹馍店。
肉夹馍这个东西,我在北京时,一周不吃就会想,在西安嘛,一顿不吃就想的抓狂。既然司机推荐了一家好店,我自然乐不颠儿的去尝试。
肉夹馍这种叫法,很多人都觉得想不通。明明是馍夹肉,怎么叫肉夹馍呢。我听说过两个版本:肉夹馍本叫“肉夹于馍”,叫着叫着估计觉得麻烦,就省略了拗口的“于”字,简化成“肉夹馍”了。
还有一种说法,本来就该叫“馍夹肉”,但“肉夹馍”这一说法为何流传开来呢?究其深意是人们最初为了突出蜡汁肉的香浓,才把肉放在了前边,把馍搁在了后头,久而久之相沿成习,“肉夹馍”的称法约定俗成,就这样流传至今啦。
也不知道哪种说法是正确的,无论哪种说法都不重要,叫什么名字也不重要,好吃才是关键之关键,重点之重点哈。
王魁家的肉夹馍不错,但我建议你在这家吃,一定要买优质的那种,比普通的好像贵1块钱,这家店普通的肉夹馍肥肉太多,有点腻。
这家的米皮也非常好吃的,有点微微的酸味,好像是放了醋,但绝对不是咱们平时家里吃的那种醋,可能是自己酿制和熬煮过的。
最值得推荐的是王魁家的臊子面,好吃的很。一辈子在西安安营扎寨,只要保证每天一碗,不让回家,我都认了。
这家店的肉夹馍,米皮和臊子面都不错,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老板娘的态度。仔细观察了一下,绝对不是嫌弃我们这些外地人,本地人也照样不给好脸儿。幸好她家的东西好吃,还能平抚一下我们屡遭白眼之后,莫名其妙低落的情绪。
吃午饭的时候,鬼子一直惦记着来西安第一天时,灰狼的老公大黄同志推荐的牵人酸辣粉。大黄是西安人,但先前净给我们推荐一些极不靠谱的伪西安美食。既来之,则食之,于是我们来到了粉巷。
刚下车,一阵阵久违的清香就扑鼻而来,抬眼望去街两旁的芙蓉花开的那叫一个美(刚有人纠正我说,这叫合欢花)。记得小时候,我家附近有很多这样的芙蓉树,每到这个季节,都可以伴随着这股不张扬的幽香,和小伙伴一起丢沙包,跳皮筋,补充一句,我会反腿救人,因此在那个年代,我跳皮筋比如今做博客受关注多了。
这个味道,让我想起了远去已久已久已久的童年。真想象小时候那样,从地上捡起几朵戴在头上,但据说杨二车娜姆刚就带戴花一事,与媒体海战了一番,因此我就别借这个出名了。
看着这么美的花,闻着这么香的味儿,不知为什么,我还是想起了芙蓉姐姐,也许是她太出名了吧,可惜了如此淡雅的小花儿,可惜了如此雅致的花名儿。但凡长得很抱歉的,以后都叫瓜吧,瓜系列可取的名字不胜枚举。
粉巷这条街,给人一种特别年轻的感觉,林立的小店也都比较时尚,我说的时尚,其实就是贵,我的判断来自这里小店儿的衣服,鞋,包包,和洗头的价格。在粉巷中,还有一条小街,往里走,比邻着不少咖啡厅,酒吧,呵呵,有点象个微缩的北京三里屯,但比三里屯幽静多了。
在这样一条街上,发现一家装修极不讲究,但还能存活于这些小店之中的凉皮店,怎能不快马加鞭前去一尝。说真的,我对自己的判断力很自信。这家店的凉皮做得着实不错,但酸辣粉就一般了。
因此,我们还是来到了鬼子一直梦寐的牵人,汗如雨下的海吃了一碗酸辣粉,一个字――好吃,没别的了,来吧,错不了。
每次吃完麻辣的东西,我总习惯吃点甜食,中和一下。可中和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总之,吃过麻辣再吃甜食,很舒服。
西安的米旗甜点店在城里随处可见,估计是西安最好,也最经济实惠的店吧,有点类似北京的味多美。说起甜点,如果有一天你来到北京,吃完我们鬼街的麻辣牛蛙,再去味多美买上两三种甜品,其享受程度,应该和我现在一样满足。
这些天吃的太多,但又不肯轻易放弃这难得的与美食死磕的机会,想起了郭冬临的广告,健胃消食片啊。说实话,真不错,本来应该饭后三片,每日三次。我呢,饭前1片,饭后2片,全嚼着吃,感觉饭们被这3片药加在中间,肯定更利于消化。
吃过蛋糕后我和鬼子,整个下午都在粉巷一家卖仙草茶的小店坐而论道,不道德的道。3个多小时,我们只买了人家3杯东西,酸梅汤,仙草干茶,仙草奶茶,都很好喝,且清热去火,太适合现在的我们了。
夜幕稍降临时,我们的双眼对视了不到2秒钟,再一次奔赴回民街。
夜晚的回民街灯火通明,完全没有昨天早晨那样的冷清。走着走着,听到擦肩而过的一个声音“一闻这味儿,我就走不动道儿了~”。呵呵,遇到一个北京老乡,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管待几天,只要听到乡音,我都觉得分外激动。
说起乡音,我的西安朋友总不厌其烦的想教会我说陕西话,但他教我的,似乎都不是什么可以登大雅之堂的话。Bie ba,gua song,然滴狠。虽然我知道个大概其,但因为不确定终极意思是啥,也不好逮谁给谁“炫耀”。不过,我可以用很标准的陕西话,在餐厅里报菜名儿。“假磨”,“油破彻mian1声”etc.
这家店,是回民街里我觉得烤肉做得最好的一家店。白天好像不开,牛滴很。记住名字哈,平娃烤肉店。你可以把鼠标往上挪一下,再重新看一下那牌匾,从左往右看,有点象“店内烤娃!”
在西安吃烤肉很好玩,不是你点什么,人家做什么。而是人家做好了,拿着一堆在店里走一圈,你看到想要的,就可以马上把他拦下,要多少,随你的便。
烤鱼,烤肉,烤腰子,鸡翅,肉筋,嗨,反正烤这烤那的,这里都有。而且价格也不贵。
这里的涮牛肚,也是不可不试的东西哈。一定要吃!它和烤肉,好像都是3毛一串。烤鱼就稍微贵一些了,20块钱1条。如果你不要鱼,一顿饭可劲儿吃串儿,估计结账时,两人最多花不到30。
结账时,人家是数签子的,比如吧,3毛一串,100串,就是30啦,很方便吧。
晚上的回民街上,还有很多白天我没看到的卖陕西特色食品的小摊。这是豆糕吧,反正有一年,家人带回过一包绿豆糕,把我噎的够呛。
此行,我到过次数最多的店,就是这个红红酸菜炒米了。这天晚上,我和鬼子在吃了那么多串儿烤肉的前提下,居然还一人干掉了一大盘。对了对了,还记得昨天我说的酸梅汤吗?
回民街上卖酸梅汤的店,我尝了很多,但在红红酸菜炒米店,当第一口冰凉的酸梅汤入口后,我就下意识的点了点我那每天只想着吃喝的大头。嗯,这个味道对了,是此行酸梅汤绝对的亮点。你看到的这两杯,其实不是1,2,已是3,4了。
在这店里,我还从墙上发现了几张美食图片。将成品图和原料图放在一起拍的美食照片,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值得记录一下。
从红红家出来,步行2分钟,左手边(我分不清东南西北)有这样一条小巷,也卖吃的,但相对冷清多了,严重的人气不足状。有很多卖小商品的,倒是可以看看。我给朋友买了一套小乌龟,一个一个套一个,但愿能给他们送去我心底一直以来的某个祝福吧。
就在我们准备打道回府的时候,看到了一对卖镜糕的回族老夫妇,两人相对无语,但手底下的配合相当默契。从你说“来一个镜糕”到送进嘴里,绝不超过10秒钟。我一直都特欣赏这种夫妻共同创业的商业模式,回去也得和我家老头子商量商量。
镜糕,在这条街上有几家都卖,你买谁的都一样,一样都很好吃,但别吃多,1个刚好,2个就多。提前预告一下,明天,我还将再次杀回回民街,遇到的那个卖镜糕的老板,那绝对不一般。真的不能再透露了,否则该秃噜了。
11点多,天又稀稀拉拉的下起了小雨,我们该回窝了。心里默默的感激着老天爷对我的宠爱。原本燥热的西安,却用一场场小雨为我营造着一个干净,清凉的大乐园......
待续.......
秦皇陵,兵马俑,再战回民街,记得我们刚说的,那个卖镜糕的神秘人物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