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刘唐(常看水浒之七)
标签:
水浒刘唐文化 |
分类: 读书偶得 |
我始终想不明白刘唐脑子里到底哪跟线搭错了,为什么要从潞安州千里迢迢地跑到郓城县,把一套十万富贵送给素昧平生的晁盖。
刘唐如果不是突发奇想,就一定是财迷心窍。按照他的说法,从小就飘荡江湖,就应该懂得江湖上的游戏规则,那就是逢人只说半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何况,晁村长尽管名气比较大,但不是江湖中人。按照宋代的保甲制度,1家有“罪”,其他9家如果不检举揭发,10家连带坐罪,作为保长的晁盖家境已经算是小康了,而且他又是个视金钱如粪土的慷慨之士,仅仅因为“往往多闻哥哥大名……曾见山东、河北做私商的,多曾来投奔哥哥”,就冒昧前去共谋抢劫之类的事情,是站不住脚的理由。毕竟,晁盖大小也是个村干部,豆包好歹也算是干粮,他就不怕晁盖有着较高的大局意识和政治立场,把他的企图告诉官府?
事实是,如果没有刘唐的鲁莽行为,就不会导致晁盖的从红变黑;如果没有刘唐追着雷横讨要十两银子,就不会惹出吴用对此事的关注和入伙;如果吴用不知道此事,单凭晁盖和刘唐两个勇武之人,是不可能从武艺高强的杨志手中把生辰纲硬抢回来的。
恰恰是刘唐这个被太阳晒得极其干燥的药捻子在晁盖坚实的平台上遇到了玩火的高手吴用,又引来了要钱不要命的阮氏三兄弟,一堆乱柴聚到一起,即使没有火星掉落,都会引发自燃。
一部《水浒》,肇始于刘唐,应该不算冤枉他了。
仔细咂摸刘唐的名字,也能看出作者的一番苦心,刘者,汉也,在他身上,寄托着人们对汉唐两个风流庞大朝代的回忆和渴望。一个朝代在衰落的时候,必然有另一个正处在爬坡阶段的朝代取而代之。北宋到了徽宗,已经是强弩之末(苟延的南宋时不能算一个完整朝代的),社会的种种腐败积压起来,使这个臃肿的王朝自里向外散发着腐朽的酸臭气息,恰如秦朝末年一样,各地的反抗大旗纷纷竖起,没准,其中就有一个有着刘邦那样雄才大略的奸雄。
刘邦的职务是亭长,和晁盖级别差不多;刘邦是个街头小混混,石碣存聚义的七个人,不是赌徒就是江湖油子,即便有个读书人,还是个无(吴)用;刘邦起事的地方都在黄河岸边的徐州,晁盖他们住在黄河边上的郓城县……他们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于是,包括说书人在内的很多人都对他们的出现寄于了很高的希望。
可惜的是,历史不可以复制。他们有着类似的开始,却各自迎来迥然不同的结果。因为,还是刘唐的心血来潮,使晁盖没有遇到萧何韩信之流,他请来的,是不愿意“玷污了清白身体”,一心只想招安的宋江。
这个逻辑可以继续推理下去:如果不是刘唐拱火,晁盖自做他的保长,宋江自当他的押司,吴用自教他的私塾,阮家兄弟自取打渔赌博,白胜自当他的闲汉,公孙胜自画他的假龙……一帮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不会走到一起,就不会有黄泥岗上对杨志来说灾难性的一劫。
没有抢劫犯罪,晁盖等人就不会投奔粱山。这帮鸟人不来,粱山就永远是王伦的,即使郁闷窝火,依林冲朴忠的性格,如果没有外因,不太可能以下犯上火并王大哥。而依晁盖的性格,也没有硬夺人家山寨的理由和可能,最大的可能,就是另去找个山头。那么,王伦依旧闭关锁寨,开门抢劫、关门喝酒,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没有晁盖的抢劫,就没有宋江的知法犯法,慢慢熬下去,反正家里有的是银子,上下打点一下,退休前做个副县长(县丞),问题不大。就算和阎婆惜关系很僵硬,被同事张文远戴了绿帽子,大不了另娶一房,反正和阎婆惜也没打结婚证,脱衣服一样简单,落得个眼不见为净。无论如何是不会有把柄落在这个女人手里,乃至于失手杀了娇娘、刺配江州、写了反诗、劫了法场、入了绿林、聚了诸雄、叫板朝堂……
一个刘唐,引出这段故事,好长,好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