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中拳头大的讲话(常看水浒之六)
(2009-12-18 02:06:51)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读书偶得 |
“嫉贤妒能的贼”,“腌臜波才”,“落第穷儒”,“腌臜畜生”,“村野穷儒”,当来自大城市的林冲(吴用称之为“大郡的人”)连珠炮似地把忍了N久的怨气化作恶骂喷向王伦的时候,王伦也就此以这样的形象定格在中国人的阅读影像中。
既然不能居庙堂之高,那就处江湖之远,这对科举失败者王伦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不是晁盖一伙前来搅局,他原可以在这个水泊中过的有滋有味,官兵来了有水挡,土匪来了(当然他也是土匪)有关隘,无事的时候带着一帮小喽啰去后山射几只野鸭子野鸡啥的打打牙祭,虽说自己手无缚鸡之力,身边还有两个个子高大无比的人充当左膀右臂兼保镖,杜迁宋万俩人武功平平,可是“摸着天”“云里金刚”的名头和身材,还是颇能吓退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的。旺仔都是小馒头,水泊里的头目,好歹也可以算上方圆几十里的皇帝了吧。这小日子过的,一个字:爽,两个字:快活,三个字:钢钢地。
读书人就是比习武的人头脑转的快,婉拒林冲入伙是怕他功高盖主,挽留杨志是为了获取新的平衡以牵制林冲,还是因为杨志的出现也让王伦意识到再险要的山寨也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干将,于是,在杀了林冲的锐气之后,他给了林冲一把不起眼的椅子坐坐,他明白,此时的林冲已经“去住无门”,哪怕留下他做个小校,对林冲已经是莫大的恩德,既然得了便宜还能卖个乖,何乐而不为?
但这一次,来的不是像林冲那样讲道理的大城市人,而是连太师的生日礼物都敢打劫的七条山野大虫,何况,其中还有一个读书和他差不多的同行,应付科举考试无用,对付王伦同学,学究先生还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千万别相信那些黑社会老大自诩的“我是个讲道理的人”,人一做大,道理就是自己手中滴溜溜乱转的健身球,随性转到哪里,哪里就是硬道理。在冷兵器时代,拳头大是硬道理,硬充拳头大没有道理,王伦的错误就在于,他以为自己拥有了粱山就是江湖中最硬的拳头,只要自己手掌推出,任何人都不得进入山门。
实事求是地说,王伦还算个很有自知之明的人,“认准自己是个不及第的秀才,没十分本事”,在江湖不绝如缕的传说中,他显得渺小而自卑,偏偏,他屁股下又是江湖中人人渴望拥有的“木棉袈裟”,上帝想让你灭亡,就会给你一个烫手的山芋,不幸的是,王伦在这个硕大的山芋中产生了无边的梦想。他刚入学堂时的课本《增广贤文》上就告诉他“君子不夺人所好”,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在自己的属地上,没有自己的允诺,谁能安然入睡?
这就是读书人的迂腐所在了,王伦所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他忽略的一点是,课本上的话是说给读书人听的,实际情况是晁盖一行信奉不是子曰诗云,而是沙鉢大的拳头。
施耐庵先生冠在王伦头上的绰号就是“白衣秀士”,白衣飘飘的帅和酷是对付女孩子的致命武器,但对同性而言,只会增加嫉妒和怨恨。而“秀士”又决定了王伦在江湖上的必然出局,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在江湖的血雨腥风中,秀才是没有话语权的,除非他是刘邦在世,刘邦自己不会打仗,但他能用无赖的手段笼络住会打仗的韩信一干人等,所以,刘邦不但讲话,而且为混乱的秦末做了总结报告,而王伦的总结报告,则是由自己的部下用刀子在自己的胸口作的。
如果允许假设,那么,王伦的最好结局是,以大度和宽容赐给晁盖第二把交椅,同时把林冲提拔为第三把手,让他们相互制衡,用林冲对自己的感激提升自己的威信,以晁盖对自己的涕零巩固粱山的地位。按照江湖上“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游戏规则,应该是可以避免火并的,等到宋江这个也是受过儒学浸淫的人到来的时候,即便心机不如宋江大哥,还可以退而求其次,做个卢俊义那样的陪衬,也不枉送了性命。
王伦的悲剧就在于,他猜中了自己没什么本事的开头,却没有按照这样的开头续写下去,适时撒手,而是过度地专注于拒绝,猜不中被杀的结尾,也就在所难免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