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士也被骗”背后的冷漠与无知

(2021-03-11 08:28:41)
标签:

时评

杂谈

    39日,一张落款为武汉市公安局铁箕山派出所的《警情通报》显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博士生接到自称是银监会工作人员电话后,于3813时至15时之间将贷款金额共计10万余元分多次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意识被骗后,随即报警。博士生也被骗?是法学博士吗?该《警情通报》在社交媒体流传后,引发很多网友关注。(红星新闻39日)

    若真是法学博士,怕是某些人只会笑得更欢,似乎进一步证明了读书无用博士都是书呆子的偏见。

    这种居高临下的冷漠与无知,在很多悲剧性新闻下的评论中,都可以看到。譬如最近发生的货拉拉女乘客坠车死亡事件,很多人不是反思如何从平台监管上避免悲剧,反倒开始人肉受害者身份,暗指其职业不可描述。对受害者苛责,不愿就事论事,总想着从蛛丝马迹中找到让新闻反转的证据,以显示不幸者都是自作孽,这些危险与普通人无关……

    没有完美受害者,就像普通人也不完美,从不幸事件中找到真正值得关注的隐患并加以消除,才是舆论应有的社会功能,也才能让类似的不幸更少一些。

    电信诈骗的受害者都是没文化的大爷大妈?这只是很多人脑补的偏见。事实上,别说是博士生,就是大学教授,同样也可能被骗。几年前,清华大学一位教授就被骗走1760万元。更有数据显示,仅广州番禺区,2020年就有447名大学师生被骗。可见,智商和文化程度的高低与是否容易被骗,并没有因果关系。

    有关部门重拳整治数年,并在全社会大力宣传防骗知识,电信诈骗依然没能禁绝,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其生命力的顽强。体现在现实中,就是骗子的技巧和手段越来越高明,有时的确让人防不胜防。有枣没枣打三竿式的诈骗只是初级手段,很多案例显示,事先掌握受害者详实的个人信息后,犯罪分子会在精准时机围绕其痛点做文章,让受害者陷在网中难以逃脱。譬如,这位博士生之所以对对方言听计从,很可能是诈骗分子掌握了其网贷信息,令其在将信将疑中越陷越深。很多人被骗,也是因为前脚刚卖了房子,后脚就被涉嫌偷漏税相威胁,甚至房子信息、合同号都能对得上,很难以一句“我不信”就放下心来。

 

    没有经历过,就无法感同身受,也就没资格去嘲笑和讽刺。习惯从受害者身上找原因,也许会让看客更有安全感,觉得这样的不幸离自己很远,却无形中回避了真问题。比如,人人都知道不要给陌生人转账汇款,但这只是被骗的最后一步,如何在一开始就识破对方伎俩,宣传得却远远不够。因此,相比于口号式的防骗宣传,更加详实鲜活的案例式宣传,或许更有利于为普通人建立起防火墙,让更多人具有社会知识,遇到困局该知道怎样求救。毕竟,在职业骗子团队面前,普通人都是不专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