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签约麦克罗伊,我讨厌搞基
(2013-01-15 10:48:19)
标签:
伍兹脑残粉麦克罗伊爱搞基耐克赶紧签我吧!杂谈 |
分类: GolfWriter |
昨晚临睡前,在微博看到Nike定时发布的广告,麦克罗伊的脑袋终于戴上了那个勾。我说,这个广告,终究还是来了。博友青岛小刘回复说,终于来了才是。
我心想,一字之差,还是终究吧。
因为,从心底来说,对于这桩大买卖,我的第一反应是——讨厌。
一直认为,术业有专攻。精于某道之人、之事、必是令人尊敬之辈。尤其是在高尔夫的领域中。
有人曾问,你最喜欢的高尔夫品牌是什么。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Titleist。不过很抱歉的是,事实上直到现在,我还时常会把这个牌子的英文拼写给弄错。
还有人说,如果让你再选一个呢?PING。再选呢?Callaway、Taylormade。对不起,必须要提醒的是,不是Adidas,是Taylormade。
其实,昨晚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为什么会讨厌这桩交易?
首先,近几年买的运动品牌中,除了Adidas,就是Nike,尤其是鞋子,在鞋柜里,一水儿的各种大小勾。
其次,麦克罗伊这厮着实不错,虽然抢了伍兹不少风头,但王见王的态势,即便他有点儿以小欺大的意思,但对于我这个老虎脑残粉来说,还是很喜欢他的。
因此,当Nike两亿多美金签约麦克罗伊,我却心生反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比如,这是两个我最喜欢的人,有一天他们在一起了,我超级讨厌的不得了。为什么呢?有可能,是他们在搞基的缘故;更也许,是两亿多美金闹得祸。
抛开球杆的本身不讲,毕竟在而今的科技条件下,球杆与球杆之间的差别,已是寥寥。
像Nike这样的体育巨头就像是鲸鱼,在海洋中,他们可以用极庞大的身躯吞噬任何生物,一口下去,吞谁都不含糊。而如果能与其为伍,也是颇为荣耀的事情。毕竟,对于球手来说,签约了就意味金钱。
像Titleist、PING、Callaway这样所谓的业内巨头,一和体育产业的大哥级企业相比较,劣势顿显。他们的传家宝只有一个——品牌号召力,在匹配一定金钱的情况下,这些品牌更多在打的是感情牌。
这似乎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了。到底是谈钱伤了感情?还是谈感情伤了钱?
首先我认为,感情最重要。二是有担忧,Nike长此以往,利用经济优势签下所有最棒的球星,从而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那还有什么意思?
由此带出另外一个问题。
利用手中充沛的资金优势,签下世界上最棒的体育明星,然后以其强大的号召力,形成海量广告效应,继而吸引消费者。
一直以来,这是Nike坚持的明星战略。从NBA中,先是乔丹,然后是科比,这种文化传承也被移植进了高尔夫,当曾经的天王渐渐老去,他的接班人已经准备就绪。Nike可以为伍兹开出世界上最贵的合同,对于接班人麦克罗伊,同样可以。
不得不承认,这种营销手法的效果是极为惊人地。乔丹和科比两代带头大哥的明星效应,让Nike的篮球鞋几乎所向披靡。
而在伍兹的号召力下,曾经的跨界新人NikeGolf,也渐渐被高尔夫人接受,以往人们印象中的大众体育品牌,也逐渐显露专业的味道,而现在,又有了麦克罗伊的加入。
两位巨星或许影响不了所有人,也许在多数球友来说,他们依旧选择感情杆,依然会买套Callaway或者Taylormade的杆,去打Titleist的球,或者去定制一套PING。
可对于Nike来说,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去影响这座金字塔的最坚固底层。因为在初学者来看,选杆其实就是看广告,谁的曝光率最高,谁家的明星最多,或许就选了谁家。这个随处可见的勾,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有了这群庞大的基础,什么未来不未来,忠诚度不忠诚度,专业不专业等之类的问题,我似乎都能预想到未来,套用Nike这个老美的惯用经典:
双手摊开,耸一耸肩,眉毛稍微挑一挑,再配合着鬼脸,恨不得把嘴撅上天来一句:哼,So what?
我在想,万一到了N多年之后,这个世界上只剩下鲸鱼,那该怎么办?
我似乎都能预想到未来,套用很多朋友对我的惯用经典:
双手摊开,耸一耸肩,眉毛稍微挑一挑,再配合着鬼脸,恨不得把嘴撅上天来一句:靠,关你屁事。
好吧,So 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