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豫东小城事】羊肉烩面,我的爱

(2013-01-21 08:56:48)
标签:

不吃烩面非河南

舌尖上的中国不靠谱

竭力鼓吹老式羊肉烩面

美食

分类: 豫东小城事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一直盼着能有河南的美食。为此,心里还曾不止一次地打架:如果只有一个机会的话,是让胡辣汤出来耍个威风,还是感受一下羊肉烩面的味道?

 

想来想去,最终还是羊肉烩面占了上风。

 

等来等去,结果这哥俩儿全被人家给遗忘了。


 http://s13/bmiddle/5495dba3td3cb1331a9bc&690

1:

 

在北京十多年的光景,只吃过两次地道的羊肉烩面。

 

第一次是在北体大,摸着黑跑北边找李洋玩,在北体西门对面往南不远的一个河南馆子里,老板端上来了一大盆棒骨。

 

李洋说,吃吧。然后,戴上手套就开始啃了起来。

 

我有些发愣,这骨头有什么好啃的?吃半天都没吃到肉,关键是,一个没吃完,就已经累得嘴疼。不理会对面鄙视的眼神,径直问老板有什么主食。

 

老板连头都没抬,朝厨房喊了一句:羊肉烩面一大碗。

 

我说要烩面了吗?我说要一大碗了吗?我凭啥要听你的?

 

李洋埋头苦干,努力消灭着手里的大骨头,就像一只饥渴的公狗一样,同样甩出来一句话:咱俩说河南话来这儿,就只有羊肉烩面。

 

在那之后的好多年时间,曾数次路过,犹豫再三都没能再次品尝。以至于后来,都已经找不到那个店的具体位置了。也曾想过,或许,是已经拆了吧。

 

其实,这是一家寻常的河南小馆,已记不清老板是具体哪里人,但一口豫东南的腔调,应该相隔不远。

 

门脸小小的,招牌的司空见惯的大红底色。店里五六张桌子,干净,不但算不上豪华,甚至显得有些简陋。和街头巷尾的寻常小饭馆一样,如果客人不断,那只能说明它胜在味道。

 

北体大的羊肉烩面味道并不浓郁,或许是刚啃了大棒骨,更觉得稍清淡。面条很筋道,配菜并不算丰富,虽然没有海带,但好在有我最爱的香菜,也没有我最不爱的粉条。

 

在北京若干打着河南羊肉烩面的旗号,实则是各式各样宽面条做法的饭店中,这一家的水平算是拔尖的。

 

 

2:

 

虽然是河南人,但我并不是个爱吃面的人。

 

从来不挑食,但唯独在面条这件事上,是出了名的执拗。小时候去三姨家,在她家住了两天,愣是生生一顿饭没吃,因为一直都是宽面条。

 

河南面条种类很多,宽面条有大宽、二宽,细面条有二细、毛细,还有一种圆面条。如果是做捞面条,也就是很多人说的打卤面,肯定是大宽的吃着过瘾,如果面条店里卖完了,人们次选就是二宽。

 

二细的通常用来下汤面条,比如肉渣面条、茄丝面条。而毛细的,唯一的作用就是用来做蒸面条,内蒙人叫做焖面。

 

小时候家里做饭,尤其是午饭时,为了简单省事,通常是捞面条,冬天的时候直接浇上卤,河南人称之为臊子,到夏天时再过几遍凉水。每次去后街的面条铺买面条时,先来二人份的宽面条,再来一人份的圆面条。

 

老板一看,就说,怎么着?中午又吃捞面条?

 

因为她知道,宽面条是父母的,圆面条是我的。

 

如果圆面条卖完了,那就来二细的,要知道,连毛细的捞面条我都吃过不知有多少次,如果不过水,吃不了两口,一碗面就全坨了。

 

要是全部都卖完了?直接买俩烧饼回家,啃两口得了。宽面条?一口都不吃,死都不吃。

 

可是,羊肉烩面也是宽面条,堪比大宽。为什么唯独这个却爱得不得了?直到现在,我还没弄明白。

 

比如像儿时常去的烩面馆,就是颍河路桥头的那家,老板姓王,时常在梦中都会出现那里的记忆。

 

 

3:

 

对于周口人来说,羊肉烩面分为两种。

 

一种是老式,也就是传统做法。

 

灶台上两口锅,左边是普通炒锅,右边是巨大的铁锅,直径至少一米左右。大锅里煮着羊骨,长时间的熬制后,羊汤泛白,浮起层层泡沫,肉味儿四溢。

 

从一侧的盘子里拿出摆好的面片,长方的椭圆形,形状虽因为手工不一,但明晃油亮的样子,很是诱人。扯上一番,面条在师傅的两手间上下飞舞,最终扔进大锅的羊汤里煮上一番。

 

大碗的三片,小碗的两片。

 

一两分钟后,大师傅左手持炒勺,右手拿水瓢,把面条捞入左侧的铁锅。加上海带丝,再度煮上一番,配以盐、味精,偶有会加十三香、咖喱粉,等面好了之后,先乘一勺汤进碗中,让里面的香菜先熟。然后起锅,面条入碗。最后,在一旁的大海碗里乘出几片熟羊肉片,过水一烫,放入面碗中。

 

这就是所谓的老式做法。

 

在周口人的心目中,羊肉烩面既是下馆子的代名词,因为可以要酒和小菜,三朋两友喝上一盅,也是寻常家庭解决午饭和晚饭的好地方。

 

如果是夏天,坐在门口的小方桌上,朝老板喊上一声:一大碗烩面,多打点油!

 

也就三五分钟的功夫,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烩面就端了上来。醋是一定要放的,当然还有辣椒,更是必不可少。

 

先喝上两口原汤,感受一下羊肉汤的鲜香,再把整个碗变成红艳艳的一片,吃起来更是过瘾。

 

和外地的辣椒油不太一样的是,周口的羊肉烩面馆的辣椒也是一绝,同样简单的油炸,但是以辣椒籽为主,一点儿油没有。其味道,也是香气远胜过辣味。

 

吃完之后,小歇片刻的功夫,如果碗里的汤喝不完,慢慢就凝固成了白白的一层。这也是孩子们的乐趣,凝固了,捣开,再等凝固,再捣开。

 

这白白的一层,其实就是人们口中“多打点油”的羊油。

 

 

 

4:

 

有老式,自然就有新式。

 

另外一种就是新式的羊肉烩面,这是后来几年从郑州发展来的新口味,冠以滋补烩面的称谓。

 

对于这种烩面,我是嗤之以鼻的。

 

信奉健康,所以少油,能尽量不放羊油就尽量不放,所以碗里常常是清汤寡水的惨淡样;号称滋补,所以加入鹌鹑蛋、黄花菜、木耳、豆皮丝等,如果说这些还都属于能忍受的情况的话,那么,在里面加粉丝可就是天理难容了。

 

在我来看,作为近亲,粉丝和面条是完全不相容的两样主食。试想在吃火锅的时候,谁会把粉丝和面条放在一起住,最终捞上来,面条粗黄胖、粉丝白细长,哎哟,想想都觉得难受。

 

所以,每当去郑州去吃萧记烩面时,看着别人的哧溜酣畅,我只能无奈地夹菜喝汤。以至于在接待很多外地朋友,并被点名去各个分店吃时,总被人指着鼻子质疑:你丫堂堂河南人竟然不吃羊肉烩面。

 

我百口难辨。哀哉我豫东大周口,痛哉我老式小烩面。

 

常有人劝解说,少吃点羊油,那玩意儿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腻腻歪歪的一碗面,那得多少羊油啊,放弃你的老式烩面吧。

 

我不,我宁可不吃,也不愿放弃。

 

虽然我胖的有点不争气吧,每次吃了油大的东西,就会立刻拉肚子。但每次回周口,首先要找的就是老式羊肉烩面馆。

 

事实上,有着同样爱好,同样怀旧的周口人并不在少数。在三五家仍旧坚持老式做法,招牌上直接打着老式烩面字样的馆子里,每到饭点时候,去晚了同样是要排队。

 

虽然不及小时候那种,一到中午下班点,桥头的羊肉烩面馆甚至能排三五十人长队的盛大场景。

 

但至少,老式烩面还没有消失。

 

 

5:

 

后来,在北京吃到第二次正宗的羊肉烩面,是来这里十年多后的前不久。

 

在看苏打绿演唱会前的一个小时,教授杨小贱献宝,领路去了西三环外的这家小馆子。门口小小的不显眼,里面却是别有洞天。

 

因为是狭长的一条过道,看到其他几桌人点的菜,全是地道的河南口味,神马小酥肉、烩肉皮、羊蹄等等,心里就立刻有了判断:这个地儿,错不了。

 

后来也就有了这条微博:

 

“这是在北京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吃到这么地道的羊肉烩面,也不在乎是新式还是老式,因为来自河南的味道是正确的。它保持了传统的醋不酸、辣椒香而不辣的特色,糖蒜也赞,小酥肉更霸气。二三十快钱一碗,倒也能接受。只是,好吃的为什么总在西N环,东边住的太苦逼了。”

 

虽然环境很一般,但冲其口味儿,这个“老韩家郑州羊肉烩面”还是很值得推荐。

 

至少,那条微博下的不少吃货都还挺感兴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