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锔盆-锔碗-锔锅-锯大缸-”的苍凉喊声

(2024-01-06 19:43:20)
标签:

锔盆

锔碗

锔锅

锯大缸

分类: 人生足迹


“锔盆-锔碗-锔锅-锯大缸-”的苍凉喊声

我小的时候,经常会在大街上听到有人喊道:“锔盆-锔碗-锔锅-锔大缸-!”声音显得苍凉,且又憨厚,穿透力很强,往往会传出很远。
每当听到这个声音,就会有一些家庭主妇拿着摔破的盆碗来到街上,说:“我这个盆(碗)你能锔不?”
锔匠会放下肩上的挑子,接过盆(碗)仔细观察一下,说:“能锔,X毛钱。”
“大哥,能不能便宜点?”
“行,给你便宜5分。”
“好哩,你可得锔好了,别漏了。”
“放心吧,我的手艺,钢钢的。”
锔匠说着就会把自己的挑子放在一个墙跟下,把随身带的一个小凳子放在屁股底下坐好,然后把各种家伙什一一摆好。这些家伙什有手拉钻、有化锡(铜)的炉和坩锅、有钳子、小锤子和制作锔钉的铜片等应用之物。
锔匠干活时会把一件皮围裙搭在膝盖上,把需要锔的盆(碗)用膝盖固定好,把碴片对上,把裂缝对好恢复原状后便准备修补。锔匠对需要修补的瓷器先画线,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安排钻孔的位置和锔钉的位点,确定锔钉的数量和钻孔的深度。当锔匠作好这些准备后,就开始用钻打孔。锔匠的钻是金刚钻或工业钻石钻,铁钻杆长约10公分,外面套着像毛笔杆粗细的竹套,钻杆两端与竹套固定在一起,由三条皮绳带动往返拉伸,带动钻头旋转。这种钻旋转时非常平稳,也不打滑。
打孔对锔匠的技术是一大考验,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打孔时手要拿得稳,还要对准,不能将孔打穿。如果不小心把修补的瓷器打穿了,还得通过修补工艺把打穿的孔填补起来。另外,打孔必须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否则锔钉就扣不上。锔匠给瓷器打孔的时候会小心翼翼的,他眼睛观看瓷器,一手扶钻,一手拉弓,就像拉二胡似的。当一个孔洞钻成后,锔匠会钻第二个孔洞,一直把他计划的孔洞全部钻完才会停下来。这些孔洞会整齐排列在瓷器裂缝的两边。如果瓷器打破并掉下瓷片,锔匠需要先把掉下的瓷片按照碴口将瓷器对上,并在对上的另一条缝的两边也照样打孔。
当设计的孔全部打完之后,锔匠就会根据孔的深浅粗细制作锔钉。锔钉是用铜片制作的,对一些特殊的价值较高的古董级的艺术瓷器,可能会使用金钉。锯钉的形状一般是马形钉,即两端下弯按照瓷器的弧度紧密扣粘在瓷器上,使破碎的瓷器被复圆固定。锔钉制作代表着锔匠的技术水平,锔钉的韧性和制作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锔钉的大小根据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损程度来设计,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漏,而且还会给一些器物增添几分韵味或艺术性。当匠人用锔钉把破碎的器物复圆以后,会用一种瓷粉浆进行补漏,这种瓷粉浆是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制成的,不仅可以对瓷器补漏,而且还可以对锔钉加固。

锔匠不仅能修复瓷器,还可以锔补铁锅,陶瓷大水缸以及一些较大的陶瓷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买一只碗需要几角钱,买一口水缸需要几元钱,买一个大盆也要两三元钱。而修补一只碗最多一两角钱,修补锅和缸、盆也不超过一元钱,这比买新的能节省不少钱。因此,不管什么人家,如果打破的盆缸和做饭的铁锅只要能够修补,绝对不会花钱买新的。
有一次,我二弟端着一碗饭往里屋走的时候,不小心被门坎跘倒了,碗摔成了两半,还把他的嘴巴割透了。爸爸急忙带他去医院将嘴巴缝合了,后来在嘴巴的右侧留下一条明显的伤疤,直到他去世的时候,这条伤疤也没有消失。第二天,正好有一个“箍炉匠”(人们对锔匠的称呼)在大街上喊活,妈妈让我把这只摔成两半的碗拿去锔,时间不长,这只碗就被锔好了,买一只新碗要三角钱,锔补这只碗花了一角五分钱。锔过的碗两侧外面各贴着五个铜马钉,铜马钉的中间有一条细缝清晰可见,但盛水后一点也不漏,可见“箍炉匠”的手艺很厉害的。
“锔盆-锔碗-锔锅-锯大缸-”的苍凉喊声

有一天,爸爸在修我家锅灶的时候,失手把铁锅落在地上摔裂了。几天后来了一个“箍炉匠”,他把大铁锅翻过来,把锅底灰擦净后,在裂缝的两边用钻头打孔,又用铜马钉把裂缝锔到一起,然后在裂缝的地方抹了一种浆粉类的东西。他把锅补好以后,说:“放心使吧,怎么也烧不坏。”说也神奇,这种生铁制成的大锅,锔匠竟然也能锔补,这口大锅一直使用到我们家下乡的时候也没有损坏。
小时候我家有三口大缸,这三口缸都是陶瓷的,每只缸能装三担水。其中一口缸是平时盛水给里人使用的,另两只缸是秋冬季用来渍酸菜的。那时候每户人家都要渍酸菜,我家人口多,渍一缸酸菜不够吃,还要多渍一缸。渍酸菜的缸每年春天要搬到室外,秋后要搬到室内,难免发生碰撞的情况。其中一口缸有一年碰裂了,眼看要到了渍酸菜的季节,妈妈急得不得了。买一口新缸,舍不得,想修补,“箍炉匠”好多天没有过来。有一天,我去“刘屯小山”的公园里听评书,看到了一个“箍炉匠”。我跟他说了以后,第二天,他就到台山街来喊活,我家就请他把大缸锔上了。锔大缸的马钉很大也很宽,那条缸缝却并不显得粗大,看来,锔匠确实厉害,什么活都能锔。
我曾经在邻居家里看到过一个被锔的瓷瓶,那种瓷瓶应该是年代很久的古董。破损的瓷瓶经过锔匠的双手,几乎恢复完整如初,而且活儿做得极精细,锔的花式特别好看,比瓷瓶的原貌还要漂亮。有些锔匠认为:修补破碎的瓷器,补结实不漏水不算高明,要将破损的地方锔出花样图案,能与原貌相融才算完美。因此,有的锔匠绘画造型技艺很厉害,不亚于一些画家。
“锔盆-锔碗-锔锅-锯大缸-”的苍凉喊声

过去的年代,锔匠是很常见的,《林海雪原》里描写的小炉匠,其实就是根据民间“箍炉匠”的原型创作的,人们管锔匠称为“箍炉匠”。那时候,很多人家的破碗破锅破盆都不会轻易扔掉。一有锔匠来,很多人家便会捡出要紧必用的盆、碗请匠人锔。锔匠一般都是外地人,他们到了一个地方,一停下来就会忙个不停,有时要锔上好几天才会离开。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都是勤俭过日子,旧衣必缝,破物必修,从而使得“箍炉匠”有了营生。中华民族流传的惜物美德,至今在很多地方还是有保持的。那个时代,锅补好了可以再用许多年,瓷碗锔后照样好用。因此,锔匠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了好多年。日常里,“箍炉匠”挑着一个挑子,一头装着工具家伙什,一头装着换洗的衣物,走村串巷,逢活儿即做,走到哪,干到哪,吃住到哪,挣得是辛苦钱。
据说,锔匠干的活分为细活和粗活。锔小件是细活,锔大件是粗活。对于一些价值较高的瓷器,锔工要求技术高,还要手巧,锔后能够完全复圆,并具有和谐的艺术性。“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耐用易碎,当瓷器破碎后,留着无用,弃之可惜,匠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发明了“金刚钻”和“锔钉”,催生出锔瓷技艺。锔补行当的出现,使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人们减少了购买新瓷器的费用,锔瓷匠人也有了谋生的行业。据说,锔瓷行业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六个朝代,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如今只有极少的匠人还在从事这个行业,不再再走街串巷了,据说某些地方只有几个专门的店铺还在从事这个行业,但大都以锔补古董级的物件为主。在民间,锔匠已经绝迹了。老祖宗传下的这门手艺,现在已经无人记起,也没有人学它。现有的几家锔工店铺将来一旦消失,这门技艺就有可能失传。然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它却是人们生活中曾经不可缺少的东西。
“锔盆-锔碗-锔锅-锯大缸--”,那种带有特殊韵味而又凄凉的叫街声音早已经听不到了,有时候我在梦中还能听到它的声音,在记忆中还能想起它的苍凉韵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