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糊棚糊墙的年代和消逝的吆喝声

(2024-01-04 19:39:02)
标签:

墙纸

分类: 人生足迹

糊棚糊墙的年代和消逝的吆喝声


笔者出生于1952年,在人生的路上已经走了71年,经历过新中国的几个不同时期。笔者这一代人有许多过去的生活和故事,如今想起来,仍然趣味满满。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无论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大都住平房。住砖瓦平房的人们生活条件要好一些,室内一般都是白灰墙和白灰吊棚,每逢过年的时候,用白灰将墙壁和天棚粉刷一下就可以焕然一新。
然而,居住在土坯房或泥草房的人们则不然。他们室内的墙壁是土坯砌的,墙是用黄土掺着草屑抹平的,因此,墙壁必须要用纸糊一层。泥草房的天棚则是用木条和秫秸吊起来的,因此,天棚也需要用纸糊,于是每年的春节前就有了糊墙和糊棚的习俗。人们糊墙糊棚的日子大都是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这几天,糊完棚墙之后,家里还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要焕然一新地过大年。
糊棚和糊墙,首先要用面粉加开水制作浆糊,然后准备糊棚和糊墙的纸,准备好刷浆糊的刷子和苕帚,就可以干活了。
糊棚和糊墙至少由两个人操作,一个人负责在纸上刷浆糊,另一个人负责把纸张对齐贴平。如果使用的是专门的糊墙纸,需要由专门的糊墙匠人操作。他们的技术好,可以把墙壁和天棚拼出好看的花样,并且保证纸张粘贴得非常齐整。
糊墙纸有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花纹,这种糊墙纸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愿意花钱买的。尽管专门的糊墙纸亮堂且花样好看,在那个困难的年代里,除非是家里娶媳妇,要用糊墙纸糊墙糊棚以外,一般情况下,很多人家用用旧报纸糊墙、糊棚。
腊月里的墙壁和天棚糊完并打扫卫生以后,大人会在新糊的墙上贴年画。年画有各种各样的题材,如“小孩抱鲤鱼”的年年有余年画很多人家都要贴的。

糊棚糊墙的年代和消逝的吆喝声

1970年是我家从大连下乡到农村的第二年,也是我以知青身份下乡的第三年。那一年,我家买了一处废弃学校的土坯教室改成了住宅。快过年的时候,爸爸领我们收拾房子。吊棚是在房顶下一米处用一些桦木或松木杆子做棚梁,固定后再用高粱秆子编成帘子形成隔离层。这些高粱秆子的外皮都剥干净了,一根接着一根排列得非常密实。将屋顶都封闭后,便在高粱秆上面刷浆糊,把一张张报纸粘上。报纸有大字和图片的一面要贴在里面,没图片和没大字的一面冲外,糊出的棚就显很亮堂。
糊完棚的屋子里住着人,烟熏火燎,第二年就陈旧了。于是,第二年的春节前,我们还要糊棚。糊棚这个活每年都要进行一遍,图的得就是迎新过大年的吉利。
糊完棚后,我们就要糊墙。因为墙壁都是泥土抹平的,颜色又黄又黑,不糊一层纸,确实太不好看了。所以,我们就会用平时攒的旧报纸或到废品站买回收的旧报纸糊墙。
那时候,供销社有卖专门的糊墙纸,价格不贵,两分钱一张,一刀一百张,就两块钱。别看才2元钱,我们家也舍不得买。2元钱那时候可以买许多东西。我在生产队劳动一天能挣10个工分,只值5角6分钱,2元钱相当于我出四天工的工分值。那时候,一个人分450市斤毛粮,年终分红时我的口粮要扣差不多40元钱。也就是说,2元钱相当于20多斤口粮,我们怎么会舍得花钱买糊墙纸呢?
不过糊墙纸非常好看,有蓝花图案的,有彩色牡丹花图案的。但只有很少人家才买专门的糊墙纸。
糊墙糊棚很有讲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干。不会干,纸糊的就不正,边角对不齐,还有褶子,不好看。
糊墙糊棚之前,妈妈会先打浆糊,实际就是用白面熬面子粥。制作浆糊不能太稠,要达到黏度强,还要保持一定的稀释度,便于刷浆。
当浆糊温度适宜之后,妈妈会把吃饭的桌子放好,把一张报纸铺在桌子上,用刷子沾浆糊均匀地在纸上刷,然后妈妈把刷了浆糊的报纸一头轻轻地粘在墙壁(天棚)上,又拿起笤帚,把报纸轻轻地向前扫去,报纸就会随着笤帚的扫过,紧紧地粘在墙壁(天棚)上。之后,刷浆糊的工作就由我担任,妈妈负责粘报纸。

糊棚糊墙的年代和消逝的吆喝声

糊棚糊墙是很累的,三间房子,没有一天带半夜是干不完的。当天棚和墙壁都糊完之后,看到亮堂堂的房子,我们会很有成就感的。特别是第二天,棚和墙纸都干透了,太阳光一照,亮亮堂堂,心情豁然开朗。
那是一个以泥草房为主要居住场所的年代,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年或每一两年就要有一次糊墙糊棚的生活经历。周而复始的日子过去之后,就像似随风飘走了,过去的生活就会周而复始的被糊在棚顶上、墙壁里。新的报纸覆盖了旧的报纸,虽然可以隐约看到里面一层报纸上有文字,但人们总不能抒报纸剥离开来去阅读旧的生活。过去留给人们的只是无限感慨而已,糊墙糊棚,糊进去的是难忘的人生岁月。
改革开放后,父母落实了政策又回到了大连,三个弟弟也跟着去了大连。因为我有自己的事业,只能继续当一个游子在吉林的通化。不过,我在通化有过三年糊墙糊棚的生活,那是一段令人尴尬而又难忘的生活。1982年元旦前,我历经磨难终于分得了一间位于通化市棉纺厂后院的破旧住宅。这是一间只有15平方米,极其简陋的土坯住宅。据说,这是通化市师范学校于1964年接收的原劳改农场的宿舍,后来分配给学校的教职工做住宅使用。
尽管房子破旧,但毕竟是分配而来的,好歹可以居住,笔者接到通知之后,立刻就把家搬了进去。房子极其破旧,室内比外面的地面低30多公分,土坯墙全是纸糊的,不知糊了多少层,开门进屋的时候,不仅墙壁会发出呼应声,而且纸糊的棚顶也跟着颤动,随时都好像要塌下来的感觉让我非常担心。
有一天早晨,我妻子上班之后,我开门出去倒垃圾。谁知,“轰隆”一声巨响,室内的天棚塌了下来。幸亏我刚刚出屋,否则一定会把我压在棚底下。这场风险过去没几天,腊月三十那天早晨,我和怀孕的妻子都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差一点见了阎王。事后我发现是烟囱底部结冰堵死了烟道,导致室内的一氧化碳没有排放出去造成的后果。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自己努力改善居住条件。
十年后,我把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又借了几万元钱,买了一间七十多平方米的教师楼住宅。没有钱装修,我买了一卷地板革铺在房间里,在腊月三十那天搬进了新房,从此告别了糊墙糊棚的日子。后来,我的经济条件好了,又多次换新房。如今居住在现代化小区的房子里,虽然墙壁是壁纸的,但现代壁纸与传统的糊墙纸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
过去的年代里,人们过完小年就要准备过大年。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开始,二十四要扫房子,二十五要糊墙、糊棚、糊门、糊窗户,二十六要割年肉。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糊墙糊棚,一般在腊月二十五前后从事这项工作。

糊棚糊墙的年代和消逝的吆喝声

“东八张,西八张,糊得满屋亮堂堂”,“新盖的房,纸糊的墙,南炕北炕亮堂堂”。这是过去糊墙糊棚的俚语,体现了糊墙糊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过,在糊墙糊棚的年代里,有时会看到墙壁上报纸的文章有意思,我会盯着看上半天。这时候妻子有事喊我,我可能都会听不见。
过去有一种专门的手艺人叫棚匠,棚匠就是专门做糊墙糊棚这项工作的,他们还有一个手艺,就是为丧事扎灵棚,做纸活。每年的年底,总有棚匠肩挑工具担,沿街吆喝:“糊棚糊墙做纸工!”家里生活比较宽裕的,就会雇佣棚匠给自己家糊墙糊棚。不过,请匠人糊墙糊棚时,一般都是糊专门的有花色的墙纸。这种活,除了匠人,自己家人真干不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糊墙糊棚的生活也与人们告别了。虽然我们现在看不到了糊墙糊棚的生活插曲了,但它给我们留下的记忆却是难以忘记的。那段生活毕竟是人类生活的过去,是一段无法消除的记忆。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棚匠的吆喝声:糊棚糊墙做纸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