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艺报》对青研班的报导
(2011-11-26 19:35:4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戏剧 |
把更多目光投向青年剧作家
《文艺报》2011年11月07日
■关
目前全国已设立编剧专业的高校达600余所,保守估计每年的编剧专业毕业生有一万余人,但全国各个戏剧院团都在喊没有好剧本。一边是大量的年轻编剧源源不断地走向社会,一边却是戏剧院团“剧本荒”的叫苦不迭,原因不外乎出在了编剧和院团之间的路没有打通、院团只盯着成名剧作家的作品、年轻的剧作家虽努力过但难耐寂寞和清贫而纷纷改行这三个方面。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剧协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结业典礼上,研修班班主任、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希望文艺院团应转变观念——
目前在文艺创作上,各艺术门类都在关注剧本的创作,都在抱怨没有好剧本,也都在寻求抓剧本创作的有效途径。刚刚在上海结束、为期15天的中国剧协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迈出了有效的步伐,推出了新人,推出了新作,被誉为是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优秀剧作家群体之后的又一个“黄金一代”。
组建一支青年剧作家的国家队
11月1日上午,上海电视台的阳光教室,已记不清这里曾经录制过了多少台电视节目,今天录制的这台节目,没有演员,只有平时都是默默地坐在台后或者站在侧幕的编剧,在以往演员占据的舞台中央,端坐的是来自全国的30位青年剧作家,中国剧协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结业典礼暨剧本签约仪式正在举行。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的描述是,这个仪式像一幕情景剧,剧中的主角是30位编剧。
回到15天前的10月18日,中国戏剧重镇上海吹响了青年剧作家的集结号,由中国剧协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剧协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正式开班。
中国剧协自2009年开始举办中青年编剧读书班,已分别在常州、潜江、北京举办了三次,这次的青研班是前三次的升级班,也就是高级读书班,其动因源于近年来全国戏剧界普遍感受到的一度创作人才、尤其是青年优秀编剧人才与原创剧本严重匮乏的危机。
能够走进上海青研班惟一的试题就是青年剧作家三年来的创作成果,中国剧协组织了北京、上海两地的多位专家,对青研班的候选作品进行了严格审读,最终有30位青年剧作家带着自己的作品成为青研班学员,另有30位作为旁听生参加了全部课程的学习。他们平均年龄35岁,60位学员在上戏实现了重返校园、重温理想的心愿。
高级读书班要体现出高水平,讲课专家是关键。这次的青研班没有请专业评委,都是各领域高水平的专家。在历时15天的研修期内,学员们聆听了8位艺术家、理论家、作家尚长荣、季国平、王安忆、冯双白、尹鸿、毛时安、韩生、丁罗男的专题讲座;聆听了10位剧作家、导演孟冰、罗怀臻、郭启宏、郑怀兴、盛和煜、黄维若、王安祈、曹其敬、査明哲、卢昂对30部剧作的课堂讲评。专题演讲场场轰动,掌声不停;作品点评环节毫不留情,针针见血。每位剧作家用一上午的时间点评三部作品,学员们既忐忑又期待,生怕老师给自己的点评时间不够。
研修期间,学员们还观摩了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10台中外经典演出。
打通人才和地域限制
在结业典礼上,30位编剧感受了一次像演员一样被追捧的待遇,追捧他们的是来自全国的戏剧院团,从知名的话剧团到小剧种的戏曲院团长共37位。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到上海,分别签下了各自看中的剧本,有的剧本甚至被几个院团同时相中,也当场签约,有人笑谈是“一妻多夫”,这也正是本届青研班的与众不同——打通人才和地域限制,让剧作家和院团见上面也说上话。
不同于影视剧得天独厚的传播手段,戏剧的传播太过局限。罗怀臻说,现在很多院团花几万元买断一个剧本,结果不管剧排得好赖,剧本永远不能再转让,一个剧作家几年才写出一部好剧,意味着几年只有这几万元钱的稿酬。本次研修班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让剧本流动起来,让剧作家的剧本卖给更多的剧团,希望同一个剧本能被多个剧种、多个院团排演,使好剧目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是从青年剧作家一步步走过来的罗怀臻,恳请各院团这次在可能的情况下提高一下青年剧作家的待遇和稿酬。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表示,中国剧协将继续关注、追踪30部剧本在各地院团的二度创作和演出,适时组织青年剧作家的作品进京展演。同时,为了更多更好地培养青年剧作家,中国剧协举办的各类活动和评奖将会关注到这次签约的剧本和院团。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争取为其设立专项奖。
把时代的责任交给他们
同时检验30部作品,就不难对一代青年剧作家作品的优长和不足作出评价,作为青研班班主任的罗怀臻,对这批作品再熟悉不过了。他认为这一代剧作家不比任何一代弱,平均水平较高,某些作品在几十年内都可称为顶尖作品。他认为许多作品是当年八九十年代的那批剧作家写不出来的,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继承更纯粹,更唯美,角度很独到,非常具有现代感,不应该再拿他们当编剧匠来使,我们的院团、尤其是做主流戏剧的院团,要把时代的责任交给他们,中国的戏剧编剧大有人才,中国的戏剧大有希望。说起不足,作为剧作家的罗怀臻理性就此止步,完全从感情出发。他说在各种诱惑下,这批青年剧作家能够坚守戏剧,看淡酬劳,看重内心的艺术追求,你还怎么舍得说他们的缺点。
其实,这次对作品的评点,已足以让他们看到了创作上的缺憾。
青研班会继续办下去,下一届在几年后举办,在哪儿举办,虽然还没确定,但时间和地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果。(高小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