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播电视台张建明:洪靖慧,我知道是位女剧作家,以前看过她改编的《兄弟》,最近还看过她原创的话剧《大哥》。她是位非常成熟的、有思想的剧作家。郭大导演就不烦您再署编剧的名字了!
洪靖慧:钱老师,您是我母校上戏戏文系的老师,我非常尊重您,同时您和郭导关系很好,刚在北京合作了评剧《林觉民》当然编剧署名是您。但就您很赞同演出本提法一事我很惊讶,我希望您在戏文系上课时也向学生解释一下,何为演出本,是否完全与编剧无关?戏剧学院是否需再辟一个演出本系?我真困惑了!
孟什维克叶:抛开我这件事情本身,就这个文艺现象大家探讨一下吧。
洪靖慧:一直有一个困惑,如果导演对剧本的权利是无限的,那么演出本似乎是一个很荒谬的东西,因为所有的剧本都可以有演出本,而编剧对此会无能为力。那么舞台上呈现的东西究竟和编剧如何关联。编剧似乎变成一个比“故事提供”还模糊的概念,观众如何界定编剧与该戏剧的关系?—抛开我这件事,大家讨论一下吧。
我的态度很简单,既然现在我对郭导的署名舞台本创作有强烈不满,在这个事实未经调查清楚之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能不能先不让他署名?说明书已经印了,可以,我理解,加发一张声明,说明下编剧抗议?不能只听一种声音就默认导演吧。首演就在12日,我不会去的,去的朋友们告诉我说明书的情况吧。
当面对导演提出署名“演出本创作”的要求时,我说了“不”。任何人都有说“不”的权利。说“不”,没有什么勇敢伟大的,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我认为对我不公平,我被侵犯了编剧权益,我要较真。哪怕没有人支持我,我也为自己出头,就是这么简单。
我同意高下自见,也欢迎大家比对二稿和导演修改稿。但剧本谁高谁低或改动多少和我被侵犯权益是两回事。不想再被混淆。我的本子再烂,导演可以讲在明处,讲在最开始合作时,那时我还有权选择全部退出,编剧导演可以都是郭小男,但我原稿的文字创意他一点都不能用。这个道理说的过去吧。
但郭导的做法是在用了我所有二稿创意构思情节改头换面炮制出所谓导演修改本后在演出前三天突然提出署名演出本创作的要求。试问为什么这样做?挟演出以令编剧?此外,他提出要改编剧发言,不过分?不嚣张?公民没有言论自由权?我的发言凭什么要他改?
最后一个强盗逻辑是导演署名演出本创作不侵犯编剧权益,那么在导演主动先提出署名演出本创作后,我能不能提出署名导演思路提供呢?请注意,这是在导演先提出之后我的要求。我认为我帮助郭导理解了格非老师的小说《人面桃花》,在他写出三万字导演阐述之前,我也写过两万多字编剧阐述。
最后,关于质疑我炒作的,我的回答是请问面对不公,没有话语权的人如何让公众知道?如果相信媒体报导能还事实以真相所以勇于说出事实就是炒作,那是谁的悲哀?关于这件事,我微博上言尽于此,再也不发了。作为热爱戏剧的青年编剧,我现在的感受只有四个字——心灰意冷。
关于尊严和权益,我非常反感一种论调是你只有咬碎钢牙拼命忍,慢慢熬,一步一步自己做强,做到著名××,才能拥有尊严和保障权益。尊严和权益是每个人都有权主张的,不是成功者的特权。承认这种论调等于承认强权才配有公理支持。
坚持这种尊严和权益要靠资格、名望才能换来的信念的人,我相信等到他多年媳妇熬成婆变为成功者了,也会用一种扭曲的心态恃强凌弱。而任何一个圈子坚持这样一种生存模式,生态环境都会是极端不健康的恶性循环。
戏剧小宝贝:话剧有编剧的话剧和导演的话剧,《人面桃花》的舞台样式决定了这个戏就是导演的,这不是剧本能轻易提供导演灵感的,而是这个题材赋于导演丰富的想象,那种魔幻的处理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那种节奏,打点是这样的准确,令人叹为观止。看这个戏,故事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角色情绪的变化和人文情怀的渲染。
童为列:说话客观些吧,给编剧一些尊重,他们需要我们所有人的认可。
戏剧小宝贝:不尊重编剧的现象确实严重存在,但不在此例。
李同青:这是很好的观察,剧本与戏的关系值得从各个角度探究。
戏剧小宝贝:第一时间观摩郭小男新作《人面桃花》,再一次感受精彩纷呈,舞美、灯光堪称一流,雕龙绘凤的画栋雕梁展示了一个时代,也展示了女人投身革命的错位。这是一种久违的风格,不是白领和媚俗的,却有如此深沉的底蕴,这种底蕴不是三十岁以下的人能触及的,惊叹导演在沉重氛围中轻灵、飘逸的转身。这是修养。
编剧建忠:这话本来就有问题,再精妙的形式也必将建筑在文学和文本的意味之上。
赵潋:那么什么戏是编剧的话剧呢?对于导演的话剧来说,编剧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也曾和蒋维国导演讨论过这个话题,在舞台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强大的今天,编剧的立足和发展在哪里呢?
李同青:话剧如人,万千世界。剧作家可以写剧本侧重于导演的舞台呈现,也可以写剧本,侧重于演员的表演。看剧本,如果剧作家做过导演,本子里就有强的导演味道。作过演员的剧作家,潜台词就含隐诸多表演。昨晚看的即兴戏,就是导演和演员的戏,没有剧作的影子。
胖的龙虾:全是自家人的自我麻痹吹捧,事实上去看看网友评价吧,包括我的朋友,都说情节支离破碎,现场效果极差,别再自欺欺人了。
戏剧小宝贝:判断戏的好坏,最好是自己进剧场。每个人都有自娱自乐的方法。要判断作品的好坏,还看最后的影响。我想希望这个戏无声无息,也不是编剧的初衷。
胖的龙虾:所有关心这个戏的人都希望戏很好,但是问题是,无论微博还是私下朋友得到的反馈,都是一句话--看不下去。确实你说对,我没有进剧场没有发言权,看完了再说。
花的季节776:这种底蕴不是三十岁以下能触及的”所以,导演完胜!!
杜竹敏:早上的新闻里说,观众普遍反映看了一半还没看懂到底说的什么。
花的季节776:其实我们挺洪靖慧是因为觉得她有创作的热血。。。
戏剧小宝贝:热血是好事,就怕血冷,或者把热血泼洒到别的场合。韩寒出名二十岁不到呢,关健要有真东西。据我知道话剧中心对编剧是尊重的。说明书封面在编剧的要求下立刻打上名字。但对导演份外的劳动怎么体现尊重?昨天闭幕时掌声是热烈的。
花的季节776:如果彼此给予信任和尊重,热血就一定洒满舞台。。。
戏剧小宝贝:开始编、导是非常信任的,所以才会把本子全交给导演打理,所有的争执是在开演前一天就署名问题突然爆发的。您说反映了什么?
TV东语:关于署名之争,令人汗颜。两种戏剧精神与人文解读的层次,不言自明。向郭小男导演对经典戏剧美学的捍卫,对写实与写意舞台语汇的创新追求,对当下民族生存的精神出口的思考折射,对桃花源语境的轮回超越••••••致敬!俺家的认为,若有幸为小男作品担纲编剧,话剧生涯足已。观首演后台见艺术总监吕凉和导演郭小男拥抱,两大男人飚泪。导演对戏剧美学经典的捍卫,对原著桃花源人文价值的提炼,对民族生存境遇之精神出口的思考,以及在写实与写意间创新舞台语汇的能量均让人感动不已,LG对此编剧身份欣羡不已。无需暴风骤雨的掌声,唯有内心汹涌的激荡。
linaxu:看话剧≪人面桃花≫归来,原是冲着格非去的,没曾想被一号称青年学院派的编剧改的支离破碎,首演现场掌声稀稀拉拉,不过演职人员的尽心尽力还是应鼓励位上,希望接下来几天的票房不错。
胖的龙虾:是导演改的吧。
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编剧的悲哀处境: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被篡改成庸俗的劣质品,还要背负骂名。这种境遇,要持续到何年何月?我们不争鸣,谁来争鸣?
新瑜honghong:一个剧好了成了导演的功劳,不好,都推到编剧身上。
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因此这次争鸣,不仅仅是为编剧争尊严,还要洗净观众对编剧习惯性的误解与不假思索的指责。
李同青:小说改剧本本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只能或断章取义以求剧完整,或支离破碎以求故事完整。
君迷之滑雪的牧民:任何作品都应是渐进的,而不是对立的,需要编剧利用自身最敏锐的触角捕捉作品中最细腻感人的片断,并将之组合贯通,而导演则需要发挥其独到的理解将文字语言转换舞台表现力,这种继续加工是同舟共济的、肝胆相照的,因此现在要团结、将来也合力,因为你们是希望。
上海剧协:一般的编剧只能将故事编周全,不一般的编剧在故事中投入文学/人文的意义,高格的编剧归拢出一定的戏剧精神甚至出新,在最高程度上,舞台表现形式最终是为编剧服务,为人文服务,那是编剧的精神投射,所谓导演舞美也不过是为编剧打下手了。可惜至今没有太多实例昭示。所以大家在召唤编剧大师。
喻荣军:郭启宏:隔行如隔山,编剧不能干导演的活,导演更不能干编剧的活!那种拿本就改的导演是无能的!那些睡醒了就大放厥词的领导就无耻了!![[赞] [赞]](//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冯静的梦想——诗意生存:上那些拿本就改的大导演们好好学习学习郭老的话吧!
罗锦麟:现在的情况是,导演对作者的不尊重的太多。我一直认为对剧本的思想和内容负责的是作者。导演在剧组应该是作者的“代言人”。对剧本大的和原则性的变动,应该是求得作者的同意。导演只把原作当成自己的创作素材,任意解构,甚至演出与原作面目皆非,是不对的。导演应该是清醒的知道自己的是二度创作。
陈涌泉: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导演罗锦鳞先生的以其特殊身份有此公允之论,当为天下编导铭记!本人亦借此作个小结——
编剧建忠:深以为然!
琪郎: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成功或失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诉说,我们不做沉默的大多数。
鹦鹉史航:1963年4月29日,『武则天』演出满百场,周恩来总理来与演职员合影。中坐者为编剧郭沫若。感慨万千。
![[转载]百家争鸣:从《人面桃花》引发编剧创作独立性大讨论 [转载]百家争鸣:从《人面桃花》引发编剧创作独立性大讨论](//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胡红一:48年前的中国编剧,究竟是什么地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戏剧小宝贝:我的看法是所谓编剧的话剧,是以剧本见长,导演化的力气要小一点。有的演出更多是发挥导演的才干,如布莱希特和梅耶荷德的作品,就是导演的戏剧。这还是有区别的。您说的是分工和秩序的问题,希望我们不在这方面作无谓的抬杠。
海王星:精美华丽的布景,灯光和配乐,更是衬托出剧情的拖沓平淡和杂乱。话剧比电影更需要戏剧冲突,但是“人面桃花”不知是因为原著(我没有看过原著)或者编剧的原因,显然让观众有点不明所以了。梅婷在这部话剧的演出不够突出,也可能是角色的问题,感觉主角被演成了配角。个人最喜欢夫人的演出。
莉莉的美食人生:因为这首“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看了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与同名改编话剧。书暂且不提。话剧被改编得不知所云。似乎是想要表达的太多,却无奈抓不到重点,从而失去了主心骨,变成一盘散沙。梅婷的出现是个意外,但没有惊喜。
飞翔的云0506:看到了很多《人面桃花》首次演出的赞美之词,看到这个,转一下。
一个普通观众的观后语。。。。。16日自己去看,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