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中国论》

(2025-03-30 12:33:37)
标签:

文化

话说《中国论》

文/袁林(老本杰明) 

《中国论》,一篇标题恢弘的文章,但是听说过它的人应该不多。下面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众所周知,“中国”二字,最早见于西周青铜酒器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字样。此处所谓“中国”,有三个意思,其一是地理称谓,即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二指称天子居住的地方(宅兹中国);第三有文化属性,中国,即华夏文明覆盖之地。

这种包含地理、政治、文化属性,但并非特指国家的称谓延续数千年,直到清代,国际交往越来越多,“中国”二字开始进入正式文件,且逐渐与“大清国”拥有了同等地位。

《清实录》中有明确记载:

雍正: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

同治:阿勒台乌梁海等处,均系从前赏给蒙古游牧之地。其为中华旧有,实有明证......中国必须力求自强之策......应如何设法自强,使中国日后有备无患......中国自强之道,全在振奋精神,破除耳目近习,讲求利用实际。
   
慈禧:亦以劝人为善为本,梯山航海,备极艰辛,我中国既称礼义之邦......此事为全球各国所注意,实我中国大局安危所关。

   《中国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论》诞生于1034年,时为宋仁宗景祐元年。作者石介(1005-1045),字守道,今山东泰安人。石介是北宋颇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推崇儒家道统,力排佛老,勉励倡导古文运动,有《徂徕集》《唐鉴》《易解》《三朝圣政录》等存世。去世后,文坛领袖欧阳修为其撰写墓志铭。

《中国论》是一篇千字文,体量不大,但它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从政治、地理、文化、民俗诸方面论证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文章,在中国名称的沿革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最初,作者从葛兆光老师的《文化史与文明史》课堂讲录中看到《中国论》。葛老师说,他(石介)大概是第一个用“中国”作为论题的。

那么《中国论》究竟说了些什么呢?我以为大概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文化属性;其二,中国与其周边世界的关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对于所谓惑乱中华的佛道两教的猛烈抨击。

有宋一代,无论南北,外族的威胁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这一点与唐代截然不同的,太宗李世民豪气冲天,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盛世大唐,周边没有敌人,四夷藩属万邦来朝,因此(至少在安史之乱前)大唐君臣百姓不存在国家民族的危机意识。

宋代就不同了,大宋从立国之日起,边患就无时无刻威胁着的西部北部边疆,辽、金、蒙古隔三差五对宋朝展开车轮大战,与此同时,西夏吐蕃也不甘心做吃瓜群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原地区汉民族对于国家、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的认同感日益高涨,而且,异族的压迫越重,大宋臣民的焦虑就越发强烈。“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失去中原地区,中华民族就没有根了,把我们的家园交给逆胡?这是地老天荒的悲怆啊!在这个大背景下,在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危机感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论》应运而生。

《中国论》都说了些什么?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文章开篇明示:中国处于世界中心,它的周边都是蛮夷。接下来是作者对“中国”的定义:“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縗麻丧泣所自制也,果瓜菜茹所自殖也,稻麻黍稷所自有也。”

那么中国之外的“四夷”是什么状况呢,石前辈这么说了:“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粒食者;北方曰狄,毛衣穴居,有不粒食者。”

那么如何定性中华文明呢?石前辈是这么说的(以下改白话文):仰观天象,天上有二十八宿万古恒常;俯察地理,天下分为九州,在在分明。天地之间,我们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的身份认同,不越雷池一步。无视或不具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相处之道德准则者,“皆外裔也”。身处二十八宿之外的人侵入二十八宿之内,是祸乱天下的秩序。九州分野之外的人进入九州分野之内,是悖逆人伦道德的行为。“人道悖于中国,不为中国矣”。

石介先生是坚定的儒家卫道士,在《中国论》里,他老人家举起左手高扬儒家大旗,挥动右手横扫佛道两家。

闻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以其俗易中国之俗,以其书易中国之书,以其教易中国之教,以其居庐易中国之居庐,以其礼乐易中国之礼乐,以其文章易中国之文章,以其衣服易中国之衣服,以其饮食易中国之饮食,以其祭祀易中国之祭祀。”

这里说的是佛道二教对中国进行文化入侵,企图改变中国人的信仰、风俗、文化、礼乐乃至服装饮食。站在儒家卫道士的立场,尤其在那个时代,作者的偏激立场可以理解,但是石老师讲“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这就不对了,佛祖没有到过中国,传播佛家教义的也不是什么巨人,而是信徒大众。石老师又说,“有庞眉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老子出函谷关,一路向西,居住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这似乎跟胡人无关,说他老人家“自胡来”,这是改了圣贤老聃的民族属性吗?颇令人费解。

古人坚信天圆地方,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大地运行,中国居于大地之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四夷居于蛮荒,属于大地的边角料,他们必然落后野蛮,这是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中国论》如此结尾:“各人其人,各俗其俗,各教其教,各礼其礼,各衣服其衣服,各居庐其居庐,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如斯而已矣。则中国,中国也;四夷,四夷也。”

中国与四夷,大家都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各守自己的家园,井水不犯河水,这就是天下的规矩。当然,这也是石老师的理想。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四夷跟“中国”是和平共处还是投鞭南下,绝非你不想让他来他就不来,而且也不是四夷想来他就能来,如果你自己足够强大,怕他何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