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与罗刹国
(2025-02-01 09:36:20)
标签:
文化 |
罗刹与罗刹国
随之,一个古老的新名词“罗刹”迅速登上热搜。两年过去了,陌生的“罗刹”已经成为大众的熟面孔。
说罗刹是新名词当然是错误的,纵观历史,特别是文学史,在众多评话、小说、戏曲、诗词中,“罗刹”其实是一个常用词,既然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那么它一定也是百姓口中的常用语了。
《西游记》是我们的老熟人,第五十九回,取经团队来到火焰山,孙悟空到翠云山寻铁扇公主借芭蕉扇,遇一樵夫,两人一问一答。
行者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
樵子道:“正是。”
行者道:“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洞,在何处?”
樵子笑道:“这芭蕉洞虽有,却无个铁扇仙,只有个铁扇公主,又名罗刹女。”
行者道:“人言她有一柄芭蕉扇,能熄得火焰山,敢就是她么?”
樵子笑道:“正是正是。这圣贤有这件宝贝,善能熄火,保护那方人家,故此称为铁扇仙。我这里人家用不着她,只知她叫做罗刹女,乃大力牛魔王妻也。”
这一段对话信息量极大。首先,樵夫说“无个铁扇仙,只有个铁扇公主”,说明她是人不是神,在群众眼里没有特殊身份。进一步,樵夫讲铁扇公主“善能熄火,保护那方人家”,是个爱护百姓的好人能人,樵夫又称她为圣贤,可见十分敬重。翠云山不受火焰山荼毒,用不着芭蕉扇灭火,因此这里的百姓只把铁扇公主叫罗刹女,而不是带有敬仰意思的“铁扇公主”,说明这个女人跟广大人民群众是打成一片的,是一位美丽的邻居大嫂。
按《辞海》解释,“罗刹”一词源于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一个原始部落。日耳曼人征服印度后,凡遇恶人恶事,皆呼“罗刹”。笔者推测,日耳曼人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叫“罗刹”的部族的顽强抵抗,侵略者损失惨重,其俘虏被罗刹人生吞活剥也未可知。恐惧效应形成条件反射,后来征服者但凡听到“罗刹”,顿觉大祸临头。
《楞严经》为佛教修行大全,甚至可以说是佛教最重要的典籍。由于罗刹具备极其强大的高科技本领,因此被吸收为护法神,列入八部众,是四大天王多闻天王的手下。
《楞严经》卷八还有一段文字:“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面罗刹,手持枪矛,驱入城内,向无间狱。”
这一段文字,说的是人死后进入地狱的见闻
牛头狱卒马面罗刹在地狱当差,形象恐怖,但是佛教传入中土,在与华夏文明的碰撞融和中内涵逐渐起了变化,有民间传说为证。说是某年某月某日,牛头马面奉命拘捕一个叫马一春的年轻人,算命先生向小马爹透露了行动机密,为救宝贝儿子,小马爹带着酒食来到鬼门关前,果然见有二人在那里下棋。小马爹在一旁恭候,俩人全神贯注下棋,时间过了很久,扭头看到一堆美食就在眼前,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抓起就吃。小马爹见机会来了,赶紧祈求二位救救他的儿子。牛头马面问你儿子是谁,小马爹说叫马一春。二人翻看索命簿,大吃一惊,说今晚要索命的正是此人啊!这一下为难了,领导的指示要照办,但是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俩人商量的结果,碍于情面,决定渎职,于是饶马一春一命。
天明回到单位,牛头马面汇报了事情经过,阎总倒也宽厚,说事已至此本王就不追究了,罚你们一人四十大板,降职处分。
故事虽短,却是佛教经典中国化的一件趣事,在特别讲人情的国度,从阎王爷到牛头狱卒马面罗刹,都有了善良可爱的一面。
不论印度教还是佛教,“罗刹”用到女性身上,摇身一变成为美貌的代名词。按印度人的说法,罗刹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