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前世《西游记》

(2025-01-30 16:06:33)
标签:

文化

   话说前世《西游记》

    /袁林

《西游记》诞生五百年,不仅风靡国内老少通吃,在东亚文化圈也是长盛不衰,眼下,这部经典著作得益于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加持,惊动一些西方玩家,竟也开始攻读《西游记》原著。

 我们今天另辟蹊径,抛开吴承恩的大作,说一说杨景贤的元杂剧《西游记》。很多人都知道,西天取经故事是有传承的,唐以降,各种版本就层出不穷。 吴承恩天纵英才,自幼好学过目成诵,精于绘画、书法、填词、围棋,喜欢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钟情于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进而影响了作者终生。

元杂剧《西游记》诞生于元末明初,作者杨景贤蒙古族,因姐夫姓杨,且大小是个官,元朝覆亡之后随姐夫改姓杨。跟吴承恩一样,这位杨前辈也是自幼好学,精通汉文、汉语,擅长音律和词赋,还会弹琵琶。可谓多才多艺。

 

杨景贤的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成就在于杂剧的研究和创作。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听说民间有一位会讲笑话说谜语的高人(杨德刚?),于是请入宫廷,成为宫廷文工团一分子。不过杨先生在皇帝身边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后来死于南京。

杨景贤的一生著作很多,最受后人研究喜爱的,当然是《西游记杂剧》。

可以这么说,《西游记杂剧》是吴承恩《西游记》无可争议的前辈。下面就说一说两者的异同。

杂剧《西游记》分六本,前面两本讲的是玄奘的身世。第一本说玄奘父亲陈光蕊上任途中被船匪刘洪杀害,夫人为了保腹中胎儿,忍辱偷生,后来生下孩子,怕被刘洪发现性命难保,放入江中流放,谓之“江流儿”,也就是后来的玄奘。

第二本讲的是江流儿被金山寺和尚收留,长大成人,为父亲报仇雪恨,之后踏上漫漫取经路。

吴版《西游记》则以神猴出世开篇:傲来国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 一日崩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天宫)”,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结果惊动了玉皇大帝,进而引发一场天地大战。 

两厢对比,吴版《西游记》的头号男主角是孙悟空,而杨版《西游记》的男主角则是玄奘(唐僧)。

在杨版《西游记》里,孙猴子的身世出自演员的自我介绍:“ 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祇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

 显然,相比吴版《西游记》,这样的出场就平淡了许多。还要指出的是,《西游记杂剧》里的孙猴子自称“通天大圣”,而“齐天大圣”则是他的哥哥。

在吴版《西游记》中,二郎神大战孙悟空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之一,而《西游记杂剧》中的类似情节,则是二郎神大战猪八戒,这一情节出现在杂剧第四本第十六出,题目叫做“细犬擒猪”:

二郎神全副武装,牵着细犬(此时哮天犬的称号尚未出现),径直来到山洞前,二郎神唱:来到这洞边,叫声喧,休猜做落日山空啼杜鹃,天兵布得满山川。

孙悟空见二郎神颇有轻敌状,在一边提醒:大神,这猪精神通广大,您可要小心呢!

二郎神语出精辟:你说他神通广大,怎么只在深山老林称王称霸?

随后开打,双方大战三千回合,二郎神部下渐渐不支,孙悟空累的腿软筋麻。看到这里笔者就很困惑,二师兄武功如此了得,到了取经路上怎么就怂得一塌糊涂?

关键时刻,二郎神吆喝一声:左右神将,快将细犬,咬那魔军。

千军万马再加孙悟空,其武功居然不抵一只狗,不知前辈大师打算揶揄哪一个?

随即细犬出动,将猪八戒“一口咬翻在坡岸前”。

 这段情节,跟吴版《西游记》中细犬咬翻齐天大圣如出一辙。

 纵观《西游记杂剧》全篇,以各种方式干扰唐僧取经的人或魔还有红孩儿、女儿国国王和铁扇公主,过了火焰山,取经团队便是一片坦途了。

可以这么说,《西游记杂剧》中的取经磨难,远逊于吴版《西游记》。吴承恩笔下出现的妖魔千奇百怪,以笔者的认知,吴前辈笔下的很多妖魔并没有出处,都是从他老人家天才的大脑中蹦出来的,如黄风怪、白骨精、蜘蛛精、黄眉大王、金角银角、铁扇公主等等,每一个都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白骨精、蜘蛛精,妥妥的大美女,人物外形与内心世界形成巨大反差;小雷音寺,黄眉大神精心设局,险些把悟空闷死;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银角跟悟空斗法,精彩桥段深入人心,如今你若举起一只葫芦问同伴:“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个中戏谑幽默,人人心领神会。

 两版《西游记》在情节上的呼应,往往妙趣横生。

《西游记杂剧》中,美猴王在花果山做妖时,其形象并非大闹天宫挑战神佛权威那么正面,此前,猴子把金鼎国公主抢到花果山,强逼成亲。但是时运不济,成亲那日,恰好天兵天将杀到,得救后的金鼎国公主对天兵天将诉苦:“小的是金鼎国人,被妖怪扰。当日个秋夜月轮高,酒阑人静三更,到园内恣游遨,小径黑抄,风过处遇着山魈。”

此魈何人?齐天大圣是也。无独有偶,吴版《西游记》二十九回,唐僧被黄袍怪摄入洞中,正在悲泣间,忽见从洞里走出一个妇人,叫道:“那长老,你从何来,为何被他缚在此处?”唐僧眼泪汪汪地回答:“女菩萨,不消问了。我已是该死的,走进你家门来也。要吃就吃,又问怎的?”那妇人道:“我不是吃人的,我家离此西下,又三百余里,那里有座城,叫做宝象国。我是俺国王的第三个公主,乳名叫做百花羞。只因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夜玩月中间,被这妖魔一阵狂风摄将来,与他做了十三年夫妻……

一阵狂风,齐天大圣将金鼎国公主摄到花果山,眼瞅着洞房花烛夜,天兵天将却打上门来,好事一风吹。倒是这黄袍怪摄得美人归,还做了十三年夫妻,孙猴子白整一个齐天大圣名号,却一丢丢实惠都没有。   

《西游记杂剧》里的孙悟空,魔性很重,大闹天宫之前抢夺民女,被压在花果山下五百年,唐长老放他出来,第一个念头却是:好个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顿饱,依旧回花果山,哪里来寻我?

由于这一番恶念,惹得菩萨给他戴上了紧箍咒。这里还有一处情节,细心地读者可能发现了,那就是在《西游记杂剧》中,孙悟空是被压在花果山下的,而不是五行山。还有,唐僧既然在西行途中解救了孙悟空,那么花果山一定是位于西方的,其位置至少在长安以西数百里,却绝不可能位于东海之滨的连云港市云台山中。

只能说,神话这事认真不得。

两部《西游记》,若将所有情节一一拿来比照,怕是几万字也说不完,其实在吴版《西游记》之前不光有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还有很多与“西天取经”相关的故事传说流传于民间,如南宋年间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的《唐三藏》《蟠桃会》,元代前期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这些作品应该都对吴承恩的创作产生过影响,但是影响几何?在今天恐怕就难以考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