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健康饮料”忽悠了吗?

标签:
健康 |
分类: 饮食健康 |
你被“健康饮料”忽悠了吗?
http://s2/mw690/001xYngDgy6F7hWx7tnf1&690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俗话说病从口入,选择好食物和饮料就成了维护健康的头等大事;为了迎合广大消费者,各类健康饮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商超的货架上,让人眼花缭乱,那么这些健康饮品真的健康吗?应该如何判断并选择呢?
一大忽悠:0脂肪≠0能量
有关减肥的话题是最经久不衰的,商家们为了迎合众多爱美女士的心理,推出了各种0脂肪的饮料。这让不少女性趋之若鹜,但是要注意“0脂肪”并不代表0能量,更不能与健康划等号。这是因为这些饮料大多数为追求口感会加入大量的糖,含糖量高的食品,就算不含脂肪,其中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同样有可能转化为脂肪,摄入过多也会造成肥胖、高血脂等。
解决对策:
不轻信广告,关注产品配料表,关注营养成分表中的能量一栏以及后面的营养素参考值中的百分比,百分比的数值代表每份/每百克这类产品中的能量占全天能量的数量。
二大忽悠:无糖≠无甜味
什么是无糖食品?按照欧洲国家的通用概念,无糖食品不能含有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但是,它必须含有相当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品种。根据中国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规定,“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即0.5克)但是,它必须含有相当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品种。无糖食品的目标消费者大多为糖尿病患者或减肥人士。事实上现在市场上的“无糖食品”中可能含有淀粉水解物作为甜味来源,即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之类。这些糖浆升高血糖、变成能量的效率,未必比蔗糖慢。此外,号称无蔗糖的饮料就更坑爹了,原因同上,只要饮料口感是甜的,那么基本就可以怀疑它是忽悠了。最后,无糖饮料的甜味会唤醒消化系统,却没有营养物质来满足被刺激了的食欲,所以即使是无糖的甜饮料,喝多了也是会变胖的。
解决对策:
1、看好原料表:里面只要含有类似麦芽糊精、果葡糖浆、阿斯巴甜、安赛蜜等等会产生甜味的物质,那么基本可以判定“无糖”是忽悠了。
2、口感:真正的无糖或低糖饮料的口感是没有甜味的,如果看不懂原料表,那么买一瓶尝尝也是个好办法。
三大忽悠:纯天然≠真健康
所谓的纯天然食品,是和加工食品相对而存在的、自然状态的食品。比如说,新鲜的水果,新鲜的蔬菜,新鲜的肉和鱼,完整的鸡蛋,新鲜的牛奶,都属于天然食品。哪怕是冷冻的肉和鱼,经过杀菌的牛奶,煮熟的鸡蛋,还是属于天然食品,因为形态没有明显改变,其中的成分也基本得到保留。也就是说,天然食品就该长得是天然的样子。树上摘下来什么样就什么样,地里刨出来什么样就什么样。假如面目全非,都看不出是什么做的,还能叫纯天然吗?更何况是加了各种添加剂的“天然饮料”。
解决对策:
1、精简原料表:如果一种食品是高度加工食品,那么,对它的营养平衡就不要有太高的期待了,尤其是那些标注纯天然,但是配料表里的成分又多又复杂的饮料,换句话说,如果原料表中使用的原料数量越少,那么代表这个产品相对健康。
2、看储存环境:一般相对天然一些的果汁等饮料对保存环境的要求会高一些,比如需要低温冷藏等,并且保质期一般较短。
3、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买来新鲜的香蕉和牛奶,放在榨汁机里一搅合,一杯新鲜的香蕉牛奶就出炉了。
四大忽悠:乳饮料≠纯牛奶
乳饮料是以牛奶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加以其它食品、色素、香料等制成的饮料。一般来讲乳固形物在3%以上的指定为乳饮料,国内乳饮料的产品标准中没有乳成分的具体规定。名称也有要求:乳脂肪含量在3%以上或非脂乳固形物含量在8%以上的产品,在商品名称上最好使用象“咖啡牛乳”、“果汁牛乳”这样的有“牛乳”的文字表示,若乳成分含量低于上述的制品则禁止使用。所以,亲们,写着乳饮料里面不一定就真的有牛乳的营养啊!
解决对策:
1、少喝:在选择乳制品的时候尽量选择纯牛奶、原味牛奶和原味酸奶。
2、多看:还是那句老话,多看原料表,看成分。
五大忽悠:维生素强化饮料≠健康进补维生素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超市货架上的饮料有一大半都会标注“添加维生素C”的字样,那么为何那么多企业会添加维生素C到饮料当中呢?因为维生素C的三大好处——价格便宜,溶解快速,风味清新。维生素C不仅是一种维生素,还是一种酸度调节剂,它能够提供清新爽口的酸味,加在饮料当中,可以让它更受欢迎。所以,与其说是为了健康,还不如说是为了口味。当然,有人会说多一些营养素总比香精色素强吧?其实不是的,过多的摄入维生素会产生过量的问题,打个比方:一瓶380ml的某运动饮料的原料表上,维生素B12的含量达到了7.6微克。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的规定,年纪在18-50岁的人群维生素B12每日适宜摄入量仅为2.4微克。也就是说,如果一名成年人在一天中喝完一瓶380ml的该饮料,那么,他的维生素B12摄入量就超标了。人体摄入过量的维生素B12会产生毒副作用,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并且单一的摄入某种营养素,还会打乱人体内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些强化过维生素的饮料为了更迎合消费者,瓶身一般会设计成透明的,于是在运输和保存途中很多维生素就被光给“消灭”了,最终结果就是花了大钱没买到健康。
解决对策:
1、安全补维生素:天然的维生素最好来自食物,并且来自食物的营养素不会出现过量问题。
2、要营养不要糖:尝鲜可以,但是不要当水喝。毕竟这些饮料为了保持口感里面还会加入大量的糖。
六大忽悠:概念水≠真营养
概念水品种繁多,样式丰富。最受欢迎的就要属冰川水和矿物质水了,就拿矿物质水来说,大部分矿物水都是在纯净水或蒸馏水的基础上添加了微量钾、钠、镁等元素,这些元素一般在普通食盐里均含有。至于冰川水,让我们换个思路来想,一般来讲自来水都是来自自来水公司,自来水公司的水一般来自江河湖泊水库等地方,而这些地方的水都是从高原冰山上流下来汇集而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喝的自来水从某种意义而言其实也是山川水的一种。生活中真正的矿物质水大多是由地下或者山上直接采集的天然水,成分复杂,杂质含量高,水硬度大,如果将其进行软化处理那么所含微量元素也会大大降低。结果就是花大价钱喝的概念水,结果可能没有白开水好——解渴的同时矿物质也一个没少,最重要的是更加经济实惠!“此外概念水中的矿物质只比普通的水稍高几毫克,而这几毫克营养物质并不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而据记者了解,对于现在市场上的“概念水”、“功能水”至今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这些饮用水里是否真的富含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也无人考证。
解决对策:
喝水还是“白开”的好:人体每天所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一定的,这些营养元素普通的水也同样能够提供。最安全的饮用水,就是从自来水管接水,放置一会儿后再烧开。水开后3分钟再熄火,这样有利于有害物质的迅速挥发。
虽说甜饮料并非“毒品”,偶尔喝喝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天天喝,年年喝,甚至把它当水喝,那害处,就不亚于慢性毒害。研究发现,长期大量喝甜饮料会造成肾结石、肥胖、营养不良、糖尿病、骨质疏松、龋齿、痛风等问题,建议每天喝甜饮料的量控制在1瓶以下。如果当天喝过甜饮料,就不要再吃其他甜味食品。最后,想要健康生活,就要从健康饮水开始。擦亮眼睛,看破商家忽悠,天然的就是健康的,最简单的加工方式成就最健康的水。从现在起,拒绝忽悠,拒绝“甜蜜生活”。
本文属原创,如需刊载请联系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美容营养师 季冰西
QQ:115928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