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记忆:都市里的村庄(1)

标签:
上海城市弄堂怀旧杂谈 |
分类: 一叶扁舟 |
蔡阳弄。黄鱼车(三轮车)与轿车和平相处,这里没有“代沟”。没有阳台的弄堂房子,电线是天然晒衣绳,各色衣物迎风招展,是上海闹市中一道独特风景!还有,你不妨沿着轿车方向往上看,就能看到一窗台。再仔细瞧瞧:一男子正在窗台水斗里洗刷东西(圆圈中的图像)。你真的想不到人家竟然在窗台前按个水斗(水管直接通到地下阴沟)临空作业呢。我前几次想拍,那男子有意躲闪不“合作”,后来我干脆端着相机耐心候着他出现,等了将近10多分钟,才抓拍完成这张照片。
蔡阳弄。正在弄堂里玩耍的孩子。你现在还能经常看到玩得如此欢快尽心的孩子吗?对比之下,我们那些整天宅在家里的孩子,实在可怜!
普育西支路。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原生态的弹格路。走过这样的路,再去走桃江路就会感觉完全不是那种味道了。
王家码头路。这是典型的石库门人家,门口的自行车和马桶将我们的记忆拉回40年前的生活……真的很想知道上海城里究竟还有多少家在用这样的马桶。
外仓桥街。这是弄堂口的过街楼,楼梯上就是一家人家。上海人“螺丝壳里做道场”,能把“道场”做到极致的非上海人莫属啊!
外仓桥街。这家房东巧夺天工,向天借地,在三楼阳台一旁再搭建一阳台,把“市面”做到楼顶上。这样的“天梯”也是被生活所逼的(又如老上海独有的亭子间),谅城管部门奈何不了这样的建筑。
王家码头路。就是住在三层阁楼上,也要在老虎窗上安装空调。咱房子破旧,也不忘享受一下现代化的东西。
薛家浜路。这样的楼梯你爬过吗?我太熟悉它了,小时候就经常爬上爬下,如今再没有如此矫健的身手了。
薛家浜路。狭窄的弄堂走道堆满了杂物。要知道弄堂里究竟住着多少人家,你光数一下弄堂口的小电表只数还不够,因为“七十二家房客”的故事仍在其中演绎。
东、西钩玉弄等。这里的小路路名也起得非常有趣,很生活。“钩玉”与“狗肉”谐音(沪语里“玉”与“肉”读音不分,又如“黄”与“王”不分),也许从前这里是卖狗肉的地方,但没有考证过,只是乱猜。有“东”就有“西”。找了半天,好不容易在一个水产摊位上见到“东钩玉弄”路牌的尊容。洗帚弄、猪作弄、蔑竹街等等,还有很多这样的路名(以后另文专述老上海有趣的路名),同样有趣,路名虽俗,却真实纪录了老上海的历史。
外仓桥街。原本狭窄的马路布满了服装面料摊位,摊主的摩托车随意停放路中,还有那流动的垃圾箱,杂乱中自有这里的次序和习惯。在远处林立高楼的映衬下,这块都市里的村庄独具韵味,是为上海都市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