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说这张照片是何时何地拍的,你很难想象2006年10月上海黄浦区青龙桥后街(过去这里地属南市区,后来南市区并入黄浦区,现称新黄浦区)还有老上海遗留的弹格路。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条街原来是一条弹格路,尽管路的中央铺上水泥,但路两侧的卵石块仍清晰可见。
对老上海来说,“弹格路”真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有几百年的历史。由卵石、块石铺筑的“弹格路”,在上世纪50年代达到鼎盛期,全市约有400条,总长达800公里。“弹格路”渗水好,又接地气,坏了修理也十分方便。不足的是硌脚,且容易松动,一到雨天路面就坑坑洼洼、泥泞不平,稍不慎还溅了一身脏水。但石块松动也有“好处”,小孩可悄悄地拿回家给母亲腌制咸菜当压石用。与其相比,如今的水泥路坏了就要开挖一大块,事后打上难看的“补钉”,一下雨还容易积水。可见,“弹格路”与水泥路各有利弊。
上海近10年的发展是惊人的,有多少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有多少条道路换了新装(水泥或沥青)。难怪海外归来的老上海如今都迷了路,再也找不回记忆中的上海。老上海的石库门、有轨电车、老虎灶、弹格路已离我们远去,如今难觅它们的踪迹。我知道以前的南市区,即如今的黄浦区地界董家渡附近还能依稀看到一点过去岁月的痕迹,但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那里将成为一块热土,现代化的建筑和道路将取代老城厢的石库门和弹格路,仅存的一些老上海的东西会永远成为我们的记忆。我知道有许多上了年纪怀有老上海情结的人们,他们正在用相机抓拍这些珍贵的镜头,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再过几年,上海的小孩子将只能在影视基地或是博物馆里才能见到他们长辈所依恋的、原汁原味的弹格路。
我虽算不上老上海,但也与这座城市有近50年的情缘。我平时也在关注上海的细微变化,特别是有了数码相机后更是随机随拍,生怕错过机会。我向别人多次打听上海弹格路的现状,问在哪里还有完整的弹格路。得到的回答都不尽我意,最近还特意去董家渡街道打听弹格路,但他们也搞不清楚。无奈我只好自己深入董家渡,逢人便打听情况,但那里也早已人非物是,居住的大多是外来人员,对我的询问好生奇怪,只是摇头。幸亏我问了一位当地的老人,她告诉我在青龙桥后街附近好像还有一条弹格路,但不完整且很短,可能那里马上会动迁,叫我赶快去看一下。我立马赶到那里,果然如老人所言。我端起照相机,拍下了上面的照片。
国庆节在家有空,又翻开旧照,发现在电子相册里还有当年在普育西支路拍的弹格路照片。照片中的阿姨还与我聊了几句,她说这条小路常有电视台或报社记者来拍照,我问她这里什么时候拆迁,“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拆迁。”她摇摇头,无奈地回了一句,手上还提着马桶(见下图,2009年10月补记)。


相关博文:老上海记忆:有轨电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