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看病,有钱买棺材!?
(2010-04-14 22:00:06)
标签:
杂谈 |
没钱看病 有钱买棺材
老家有个80多岁的老人,四个儿女,不算大款,也算小康,小日子都还不错。但老人今年病倒床上时,没有一个儿女愿意送老人去医院,最后小病拖大病,没几个月老人走了。好家伙,人一走,家里热闹了,丧事办得火火红红,儿女携一帮孙辈们,哭天喊地,浩浩荡荡将老人送走了。对此,村里的人议论纷纷,骂声不断,没人想得通,这几个儿女干吗,老人在时舍不得送去医院看病,死后却如此大方……
其实,想不通的原因是村民们朴素的思想在作怪,作为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头脑的这些儿女们,也许他们这一做法还真有点道理,不然我们领导干部怎么都喜欢这么做?!
不对吗?看看最近频繁的矿难事件的领导们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写真。
以前矿难,说得多的是黑心的煤老板,什么安全不达标了,什么没有开采证了,什么不符合国家标准了,等等等等,一句话,所有矿难的责任都是煤老板的,政府嘛,是有要求的,只是煤老板太黑,没做到。
但这次王家岭矿难,无法再推煤老板了,因为这是一家特大型的国企。所以,抢救力度也是空前绝后,还好,谢天谢地谢国家,115名矿工终于在全国人民愁肠百结般等待了八天八夜后得救,据说创造了奇迹,且救出的矿工享受到了一辈子想都没想到的从未享受过的待遇,而电视广播中已开始对这次抢救进行了赞美。不错,这次矿难救援是创造了奇迹,153名矿工救出了115名,非常了不起,值得我们赞美,井外抢救的不懈,井内生命渴望的不止创造了此次奇迹。但老话想问的是,我们如何面对逝去的38名矿工?!(尽管到目前为止只发现了35名遇难的矿工,但另外3个还有活着的希望吗?)
不错,善后工作据说已开始,且政府答应就高不就低,听起来真的不错,救援争分夺秒,不惜代价,善后就高不就低,主动出击,更难能可贵的是,据说还要启动久违的问责制,对此次矿难事故进行调查。太完美了,真可谓滴水不漏,仁至义尽到家了!
但真的完美吗?我们需要这样的完美吗?
如果,当初我们对安全措施能落实到实际中,所有安保严格按照国家对矿产安全一系列规定去执行,那么还会有153名矿工被透水困住的事吗?
如果,在出现透水迹象时,立即停工,进行彻底检查,事情还会到这一步吗?出事之前的三天已有透水迹象,且已有人做过汇报,但为什么不引起重视?
如果,井下的排水系统能严格地按要求,全部落实到位,开井前地质测量更精确一点,那么情况会是怎样?
如果,在开井的过程中,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预先做一起防护措施,如建立逃生的安全通道或者逃生的据点,那么抢险时,我们就可以少花多少时间,少花多少费用,多救出多少生命?
如果,井内装置更为先进的监测设备,每时每刻由科学仪器代替我们盲目的神经,那么我们的矿难事故是不是可以少了许多,这类抢险的赞歌也可以少唱多少?
如果,我们大大小小的领导平时也像抢险时一样,时时出现在矿产第一线,有不惜代价的气魄做好安全生产,而不是出了事再奔赴第一线,矿难事故是不是也会减少?
如果……
是的,以上的如果,是要投入的,但比起十五天全国人民的牵肠挂肚,比起这次抢险花掉的一个多亿,比起38名鲜活的生命,这些投入不值得吗?
可惜,如果只能是如果……,
矿产安全年年喊,矿难教训一荐接一荐,但为什么矿难事故总也也躲不过去,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频?为什么?
事前安全靠口号,事后抢救看领导,事前安全舍不得投入,事后“不惜一切”往往一切的努力完全徒劳,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如此喜欢做这种“没钱看病,有钱买棺材”的事呢,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说:是人都是可以犯错误,但一个人不能总犯同样的错误。可我们矿难事故中的错误为什么犯了再犯,错了又错,而且更为奇怪的是,没有人为此负责。这又是为什么呢?
两年前的春晚,蔡明的“为什么呢”曾让我们一笑,可今天你面对以上的为什么,你笑得出来吗?除了无语,除了愤怒,除了心在流血,你还能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