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闲篇

标签:
杂谈 |
分类: 茶香淡远·绿盈 |
看来爱茶人的心意总是相通,三种茶没有声名赫赫的,一种是茶居士自己做的野生绿茶,再就是大巴山的九顶茶和芳轩雀舌。最欣赏的就是爱茶人自己做的茶,一种爱茶惜茶的心念蕴在茶里,远远超过味觉可以品味的程度。据说这位画家茶居士平日常在山野游走,画作也多含氤氲山岚之气。茶居士的茶,墨绿似钩,不似竹叶青盛名下每种都外形相仿的其他川绿,喝起来茶香里似乎有水雾的潮润,还依稀有细雨扫叶稍的沙沙声。
九顶茶曾经带到茶馆去和朋友分享,当时朋友正在试水,水是山泉水,口感甘润饱满有张力,但是北方水质偏硬的特点也明显,泡岩茶应和其他老火茶应当是绝佳搭配,用来泡绿茶就有些不合。九顶茶是大巴山的富硒茶,对水质和温度都有挑剔,不然则香折水涩。
巴蜀自古就是产茶的源头,关于茶的早期记载,往往和四川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在茶史上,对巴蜀是有几个记录的。
最早关于茶作为贡品的记录就在《华阳国志·巴志》里,记述了周武王伐纣时,茶已经和其他农产品做为贡品;最早人工种植茶叶也是吴理真在蒙顶山开始。最早的茶馆不知道是不是也在四川,据说文君与相如私奔后,不只当垆卖酒,也卖茶,到今天四川邛崃的文君井附近还是有不少人竹桌竹椅的围坐喝茶摆龙门。可以肯定的是,最早的茶市记录是在四川的,王褒曾在《僮约》中写下“武阳买荼”。虽然,武阳具体在四川何处仍有争议,但在汉代已经有专门茶市场的事实已然存在。王褒虽然文采斐然,最终因这约束僮仆的《僮约》而为后人知,历史有时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提到富硒茶,陕西紫阳茶让人无法忽略,在唐代就已经成为名茶,现在的紫阳茶制作工艺已经由传统的晒青变为半烘炒,历史的印迹也许只有留在怀旧的思绪里了。去年4月底去西安,在省博看完展之后,在不远处的街角发现了一家专营紫阳茶的茶庄。绿茶的市场,似乎越来越走入视觉为先的偏锋,近千元的顶级茶开始,按照等级一路倒着试下来,从芽头肥壮却淡而无味,到条形不佳却香韵俱佳,竟然是价位倒数第二的茶最让我认同。当然其中有多种原因,芽茶为了应季早采导致内涵物质不够,用肥料催芽的拔苗助长的功利心作祟等等。
我心里清楚,我选中的这款紫阳茶不是明前而是雨前茶。长江以北地区的茶其实因为气候原因,最好的采摘季节并不如江南一般要赶在清明前采摘。更多的名茶的采摘季应该是谷雨前后。比如在绿茶里偏爱的徽绿。许次纾在《茶疏》的开篇之言就毫不吝惜的表达对安徽六安茶的认同,“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六安产茶历史悠久,知名度很高的六安瓜片前身应当是齐山云雾逐渐演化而来,和《红楼梦》四十一回里贾母提到的不吃的六安茶不同,我总以为,贾母当时说的六安茶其实是六安篮茶,六安篮茶性凉,贾府深谙养生之道,时已入秋,自然不再喝清热去火的安茶了。
六安瓜片传统工艺有很多精细之处,比如工具就有芦花帚、栗碳,生锅熟锅,制作上拉小火拉毛火拉老火。单采制上就很特殊,据说采青的时候要一芽三四叶,芽头叫银针,第一片叫提片,第二片叫瓜片,三四片称为梅片。也就是只有第二片叶才用来做瓜片,这多见于文献记载。前几天向徽徽请教这瓜片的工艺,知道实际做法有所不同,三四叶品质好的一样会用来做瓜片。现在的瓜片茶,因为制茶机械的发展很多已经不再用人工制作。有些类似传统美食和快餐的关系,并非非此即彼,世界的多样包容,需要不同的形式展现,也许各取所需是最好的方法。(待续)
图为去年拍的瓜片,新茶尚未启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