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6.17
央行提高准备金率0.5%,大大出乎市场预料。但是我并不意外。央行收紧资金面已成趋势,什么时候并不很重要,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统计局和央行的宏观经济数据)。
具体到资本市场,央行收紧资金供给,与证监会扩大直接融资本身就有一定矛盾,那么周小川和尚福林如何在矛盾上达成共识(此前我们曾经谈到了在扩容上,尚福林是得到周小川的支持的)?
首先,尚福林直接把持的扩容发审制度,是央行对银行信贷间接调控的绝佳补充,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央行货币政策指向是固定资产投资上,而扩容对象是可以被管理层有针对性选择的,央行无法控制信贷的投向,而证监会选择融资对象显然要容易得多。6月2日证监会驳回了央企背景的华侨城认股权证发行申请,就和央行对房地产调控的步调一致。
实际上,从刚过会的几家公司来看,其主营业务都和地产无关,也没有所处行业产能过剩的。可以预见,未来IPO的取向绝大多数将和央行的信贷政策保持一致。
其次,即使未来由于信贷增长过快和流动性过剩继续恶化导致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或利率,对股市影响也不大。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壮大,特别是今年以来尚福林加大了引入机构投资者力度,目前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方绝大部分为基金等公募型的投资机构,即股市资金来源主要为投资者的自有资金,与银行体系的直接关联度并不高。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上扬,并不会影响股市后续资金的流入。
而受制于汇率问题,央行加息幅度有限,也无法根本改变资金流向股市的趋势。因此,总体看,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或加息,只可能短暂影响行情,但无法改变市场本身的趋势。
另外,上市公司业绩受央行紧缩信贷的负面影响,或被大量优质公司上市抵消。央行货币政策收紧趋势或难避免,这在未来一定程度上将使得上市公司业绩下滑。但是,随着管理层引入中行、中石油等大盘蓝筹,将提升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完全可以抵消因货币政策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的局面,提升资本市场投资价值,夯实行情上升基础。
因此,周小川不但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更可以通过证监会调控资金流向,达到货币政策无法实现的目标。
具体到资本市场,央行收紧资金供给,与证监会扩大直接融资本身就有一定矛盾,那么周小川和尚福林如何在矛盾上达成共识(此前我们曾经谈到了在扩容上,尚福林是得到周小川的支持的)?
首先,尚福林直接把持的扩容发审制度,是央行对银行信贷间接调控的绝佳补充,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央行货币政策指向是固定资产投资上,而扩容对象是可以被管理层有针对性选择的,央行无法控制信贷的投向,而证监会选择融资对象显然要容易得多。6月2日证监会驳回了央企背景的华侨城认股权证发行申请,就和央行对房地产调控的步调一致。
实际上,从刚过会的几家公司来看,其主营业务都和地产无关,也没有所处行业产能过剩的。可以预见,未来IPO的取向绝大多数将和央行的信贷政策保持一致。
其次,即使未来由于信贷增长过快和流动性过剩继续恶化导致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或利率,对股市影响也不大。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壮大,特别是今年以来尚福林加大了引入机构投资者力度,目前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方绝大部分为基金等公募型的投资机构,即股市资金来源主要为投资者的自有资金,与银行体系的直接关联度并不高。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上扬,并不会影响股市后续资金的流入。
而受制于汇率问题,央行加息幅度有限,也无法根本改变资金流向股市的趋势。因此,总体看,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或加息,只可能短暂影响行情,但无法改变市场本身的趋势。
另外,上市公司业绩受央行紧缩信贷的负面影响,或被大量优质公司上市抵消。央行货币政策收紧趋势或难避免,这在未来一定程度上将使得上市公司业绩下滑。但是,随着管理层引入中行、中石油等大盘蓝筹,将提升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完全可以抵消因货币政策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的局面,提升资本市场投资价值,夯实行情上升基础。
因此,周小川不但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更可以通过证监会调控资金流向,达到货币政策无法实现的目标。
前一篇:做空机制推出无悬念
后一篇:“中工”事件仅是个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