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修订版)之《孟公绰》(2022年10月19日)
(2022-10-19 11:14:39)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论语·宪问篇》:“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孟公绰,姬姓,孟孙氏,名绰或公绰,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大约生活在鲁襄公时期。他为人静心寡欲,清正廉洁,为孔子所敬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把他与蘧伯玉、晏平仲、子产等人并列:“孔子之所严事:于鲁,孟公绰。”
孔子敬重孟公绰,首先是因为他能做到“不欲”。子路在问成人问题时,孔子把“公绰之不欲”与“知”、“勇”、“艺”等作为组成完美人格(“成人”)的四种重要品质,不可或缺[]。春秋时期,世人无不追名逐利,见利忘义,然而孟公绰洁身自好,独守清廉,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故而得到孔子的敬重和称赞。
孟公绰性情“不欲”,喜欢过简单、闲适的生活,所以孔子认为他“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老”是家臣,“大夫”是国臣,两者职责不同,大夫必须承担国家责任,家臣则无需参与国家政务,也不需要承担国家义务。赵、魏二氏是晋国政卿,按照礼制规定,他们的家臣不得干政,只负责管理氏族内部的日常事务,所以比较轻松自在,比较适合孟公绰这种清心寡欲的人;滕、薛是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诸侯小国,国家事务繁杂琐碎,矛盾重重,辅政大夫责任重大,整日操心劳累,实在不适合孟公绰这种性情稀松散漫的人。
当然,孔子下此断语,主要是依据孟公绰的性情而言的。若以才干而论,孟公绰当一个大国辅政大夫亦无不可而“优”。公元前548年,齐国崔杼率师攻伐鲁国,入侵鲁国北鄙,鲁襄公慌了手脚,打算派人向晋国求援。孟公绰则胸有成竹地说:“崔子将有大志,不在病我,必速归,何患焉?其来不寇,使民不严,异于他日。”[]齐国此次军事行动并没有主动寻求与鲁君作战,而且军容不整,士兵懈怠,异于寻常,孟公绰根据种种迹象分析,认为崔杼此举目的不在鲁国,而是为国内大行动做准备,因此无需紧张,静观其变。后来事态发展果然印证了孟公绰的判断,齐国军队很快就撤离鲁国。不久,崔杼在国内发动政变,弑杀齐庄公。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孟公绰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精准的大局把握能力,他能够对形势发展做出准确预判。
历史上许多人才华出众,最终却没有成名,有时势的原因,也有性情的原因,如孟公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