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
(2023-01-07 14:44:03)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论语·子罕篇》:“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都设有太宰一职,地位相当于政卿。本章中的“太宰”,根据事状描述来看,应该是吴国太宰伯嚭。
伯嚭(?—公元前473年),伯氏,名嚭或否,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吴王夫差在位时任太宰,故称吴太宰或太宰嚭。伯氏是楚国世袭贵族,伯嚭的祖父伯州犁曾任楚国太宰,是楚康王的重要辅臣;他的父亲郤宛曾任楚王左尹,郤宛为人正直而温和,深受国人爱戴,后遭人陷害而株连九族,只有伯嚭一人得以逃脱。伯嚭逃到吴国后,得到吴王夫差的重用,出任太宰,“楚之杀郤宛也,伯氏之族出。伯州犁之孙嚭为吴太宰以谋楚”[]。
伯嚭任吴太宰期间,吴国逐渐取代楚国地位,频繁北上与齐、晋等国争霸,而鲁、宋等国则成为吴国讹诈的对象。公元前488年,吴王夫差与鲁哀公在鄫邑(今山东省枣庄市东)举行会盟,吴国向鲁国提出“征百牢(祭祀时用的牲畜)”的无理要求,鲁大夫子服景伯坚决反对,据理力争,但是吴人蛮横无理,仍然强行索取,鲁国只好与之以“百牢”。
鄫之盟后,太宰嚭因鲁国准备发兵讨伐邾国之事,专门派人去约见鲁国政卿季康子。季康子知道伯嚭为人贪婪,经常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向人索取财物,他料想这次约见肯定也没有安什么好心,于是就让子贡代表自己去赴约。太宰嚭见季康子派子贡来应付自己,因此心中不爽,多有抱怨。子贡则话里有话地说,只有大国礼命于小国,小国才能礼奉于大国。子贡善言辞,得理自然不饶人。
公元前483年,吴、鲁两国国君在吴地橐皋(今安徽省合肥市巢县西北)再次举行会盟,太宰嚭要求鲁国兑现“征百牢”的承诺,鲁哀公则让子贡出面应对,子贡毫不示弱,他应答道:“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神明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蒙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意思就是,订立盟约必须建立在双方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有一方缺乏诚意,出尔反尔,武力胁迫,这样的盟约是无效的,也不会受到神明庇佑。子贡义正词严,据理力争,吴王无言以对,最后不得不放弃强征百牢的无理要求。
当年秋天,吴王夫差召集诸侯各国在吴国郧邑(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东)举行会盟,子服景伯、子贡等人随同鲁哀公参加会盟。会盟结束后,吴王以卫出公参加会盟迟到为由,竟然派兵把卫出公的住所包围起来,不让他离开。子服景伯得知后对子贡说,诸侯会盟结束后,盟主理应尽地主之宜,礼送各国宾客,然而吴王却蛮不讲理地把卫侯拘禁起来,鲁国此时应该主持正义,去向吴国交涉。后来子服景伯和子贡带着束锦之礼一起找到太宰嚭理论,最终说服太宰嚭释放了卫侯。
太宰嚭在与子贡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是落于下风,屡屡受挫,他听说子贡是孔子的弟子,于是就向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子贡则故弄玄虚地对他说,“孔子”就像一座物产丰富的大山,山上林木茂密,百姓进入山林之中可以各取所需,有求必应。太宰嚭又问道,你能为“孔子”这座大山增加高度吗?子贡答道,因为“孔子”这座大山已经达到增无可增的高度,我就像一捧土,对于增高毫无意义,而且这种想法也是不明智的。太宰嚭继续问道,你能为“孔子”这座大山承载什么呢?子贡说,因为“孔子”这座大山已经达到载无所载的厚度,我就像一杯酒倒进天下大樽之中一样,根本喝不出酒的味道,而且这种想法也是愚蠢的[]。
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周游,应召返回鲁国,被鲁哀公、季康子等人奉为“国老”,受到尊崇。孔子在这段时间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政务,但是他道德学问名满天下,门下弟子纷纷出仕为官,一个个混得风生水起,于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夫子将圣”的各种说法。太宰嚭听到“夫子将圣”的传言后,第一时间去向子贡求证:“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太宰嚭认为“圣”就是“多能”,这种理解太简单肤浅了!子贡为了强调“圣”的特殊意义,把“天”抬了出来:“固天纵之将圣。”[]意思就是,上天想要孔子成为圣人,就自然会赋予他许多超乎寻常的本领和才能。子贡是孔门造圣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他在各种场合多次宣扬“夫子将圣”的观点,因为孔门需要借助孔子的神圣地位来巩固政治优势,赢得发展空间。
在历史上,孔子与太宰嚭并无直接交往,但是孔子善于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尤其是子贡为他提供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所以他对太宰嚭的为人和秉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甚至对他的前途和命运也有比较清晰的预判。有一次,子贡在孔子身旁侍坐,他告诉孔子一个关于太宰嚭的小道消息:太宰嚭死了。孔子当即判断说,这个消息肯定不准确,太宰嚭现在不可能死。子贡恭恭敬敬地向孔子请教判断依据,孔子说:“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意思就是,太宰嚭是上天派来完成毁灭吴国的使命的,吴国现在还没有灭亡,他的使命就没有完成,所以上天是不会让他去死的。果然没过多久,南方传来消息:太宰嚭仍然没灾没病地活着。
孔子对太宰嚭做出“天生宰嚭者,欲以亡吴”的判断,依据的主要是他任吴太宰期间的所作所为。太宰嚭是一个私欲极重的人,他贪财好色,嫉贤妒能,道德败坏,手段卑劣。他出任吴太宰后,为了独揽朝政,谋取私利,竟然谋害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伍子胥。此后他又与越国暗中勾结,出卖吴国利益,放走了最危险的敌人越王勾践,为越灭吴埋下祸根。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师大败吴军,吴王阖闾自缢而亡,“越王灭吴,诛太宰嚭,以为不忠”[],作恶多端的太宰嚭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