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修订版)之《子张》(2021年9月18日)
(2021-09-18 15:55:16)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论语·卫灵公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论语·子张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篇》:“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妫姓,颛孙氏,名师,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孔门后期弟子之一。子张是陈国公子颛孙的后裔,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公室争权内乱,太子御寇被杀,公子完和颛孙出奔齐国,颛孙旋即迁居鲁国[],所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都说他是陈国人。《吕氏春秋·孟夏季·尊师》:“子张,鲁之鄙家也。”这种说法是比较合理的,因为陈公子颛孙迁居鲁国已经历十世国君,颛孙氏早已与原有种族(妫姓)血缘已尽,所以子张应为鲁国人。
子张容貌姣好,天资聪颖,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为人清高而不媚俗,性情豁达而不自矜。他交游甚广,孔门弟子对他都很友善,在交友问题上,子张持相对开放的态度,他既“尊贤”、“嘉善”,即与比自己优秀的人相处,也“容众”、“矜不能”,即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他对此解释道:“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意思就是,如果我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就应该感召身边人共同提高道德修养,而不应该不容纳不如自己的人;如果我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小人,比我优秀的人自然会拒绝与我交往,根本轮不到我拒绝别人。
子张和子夏都是孔门后起之秀,但是两人个性差异很大,子贡曾请孔子对他们做出评价,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过”是为人过于张扬,处事高调。孔子又说:“师也辟。”[]“师能庄而不能同。”[]这些评语都说明子张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够成熟,处处显得与众不同,不知道有所收敛和克制。
子张年轻有为,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勤学好问,他经常向孔子请教问题,《论语》中多有记载:比如历史方面有“十世可知”等问题[];人物方面有“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陈文子有马十乘”等问题[];修身立德方面有“崇德辨惑”等问题[],此外还有“子张问仁于孔子”[]、“子张问明”[]、“子张问行”[11]、“子张问善人之道”[12]以及“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3]等问题。从子张请教的问题来看,不仅内容相当丰富,而且有些内容已经超出儒学范畴。由此可见,他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野比较开阔,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因为任何学说派别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只有排他,才能固己。
子张向孔子请教最多是为政方面的问题。《为政篇》中有“子张学干禄”,“干禄”就是出仕为官,获取奉禄,孔子也曾说过“学也禄在其中”之类的话[14]。孔门弟子在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时大多是“问政”,只有子张直白地将为政表述为“干禄”。可见他在思考问题时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因为“政”是一个公共概念,而“禄”只是一个私人问题。《颜渊篇》中有“子张问政”,孔子答道:“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两句话的针对性很强,因为子张年轻气盛,为人略显浮躁,做事不够踏实稳重,所以孔子告诫他为政一定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避免犯错。《尧曰篇》中还有子张向孔子请教“何如斯可以从政”的问题,孔子答之以“尊五美,屏四恶”。从思想内容和表述方式来分析,本章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逻辑严密,文字规范,篇幅也比较长,与《论语》全书的语言风格和编辑体例大不相同,因此有人认为本章是在《论语》编纂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又由子张个人加工、整理而编入书中的[15]。此外,在《礼记·仲尼燕居》、《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和《孔子家语·入官》等儒家经典中均载有子张向孔子请教入官为政的言论,孔子从为政方法、以身作则、秉持公正、修德养志、选贤任能、重民爱民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子张聆听了孔子的教诲,感觉收获很大,他回去以后立即把孔子的言论整理记录下来,用于指导以后的从政实践。
在子张的人生规划中,出仕为官应该是他的优先选项,孔子对他也寄予厚望,但是在各类典籍中均未见他为官从政的记载,这也许是因为入仕为官需要四处奔波忙碌与他追求自我的才情秉性不符,也许是因为他年轻气盛,眼高手低,所以无人敢贸然任用。
在研修儒学方面,子张远不如年龄相仿的子游、子夏等人那样刻苦认真,所以他没有被列入孔子四科十哲“文学”优等的名单中。在儒学诸科中,他似乎只对《书》(《尚书》)稍有兴趣,《论语》中载有他向孔子请教《尚书·无逸》中“高宗谅荫,三年不言”这两句话的意思[16],《孔丛子》中也载有他多次向孔子请教《书》中问题,如《舜典》中的“受终于文祖”、《禹贡》中的“奠高山大川”和“龙子未可谓能为《书》”等[17]。除此以外,他对于儒学其他科目则鲜有提及,因为不用心,所以就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在修身立德方面,子张虽然比不上颜渊、闵子骞、冉伯牛等“德行”高尚者,但是他也达到了较高的道德水准。他在重病之时,特意把儿子申祥叫到床前来叮嘱道:“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18]意思就是,虽然我在修德方面不及德行高尚的君子,但是与他们并没有太大差距,所以我死以后可以对人称作“终”。同门子游和子夏对子张也高度认可,《论语·子张篇》: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子游和子夏不约而同地认为,子张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是难能可贵的,离“得仁”的境界已经非常接近了,关键是如何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进步。
子贡对子张的评价也很高,他与卫将军文子对话时把子张列入孔门十二贤人名单,并且做出具体评说,《孔子家语·弟子行》:
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学之深。
“不伐”是居功不自夸;“不弊”是居上不傲下。孔子和子贡都认为,做人不贪慕权势,居功自傲,这也许人人都能做到;如果能在贫苦无告的百姓面前不炫耀,不欺侮,则未必能人人做到。子张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正是仁德品质的具体表现。此外,孔子还把子张作为“四友”之一:“自吾得师也,前有光,后有辉,是非先后乎?”[19]“先后”是指大人物前后左右的近臣。孔子出行之时,子张作为孔门形象的代表人物,所到之处光辉四射,所以孔子对他非常器重。
孔子去世后,子张和子游、子夏、曾参等后起之秀为了维持孔门团结和儒学地位,打算共同推举有若为孔门新领袖,带领众弟子继续高举儒学大旗,后因曾参反对而作罢[20]。子张后来带领门人弟子离开孔门,另立门户,成为“儒分为八”中的“子张之儒”[21],不过由于子张去世较早[22],子张之儒在儒学传承和发展中影响不大。
后世对子张褒贬不一,《荀子·非十二子》:“弟佗其冠,衶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意思就是,子张总是衣冠楚楚,整天装腔作势地模仿上古圣人,作派有点儿浮夸。《吕氏春秋·孟夏季·尊师》:“(子张)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子张被尊为贤人,配祀孔子;唐开元年间他被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年间又被加封为宛邱侯;南宋咸淳年间又进封为陈国公;明嘉靖年间改称为先贤颛孙子。子张墓位于安徽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徐楼村,目前正在修复之中。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并见《史记·陈杞世家》。
[] 《论语·子张篇》。
[] 《论语·先进篇》。
[] 《论语·先进篇》。
[] 《列子·仲尼》,并见《淮南子·人间训》、《说苑·杂言》等。
[] 《论语·为政篇》。
[] 《论语·公冶长篇》。
[] 《论语·颜渊篇》。
[] 《论语·阳货篇》。
[] 《论语·颜渊篇》。
[11] 《论语·卫灵公篇》。
[12] 《论语·先进篇》。
[13] 《论语·颜渊篇》。
[14] 《论语·卫灵公篇》。
[15] 杨义著:《论语还原》(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52页。
[16] 《论语·宪问篇》。
[17] 《孔丛子·论书》。
[18] 《礼记·檀弓上》。
[19] 《孔丛子·论书》。又:《博物志·卷四》:“仲尼四友:颜渊、子夏、子路、子张。”
[20]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21] 《韩非子·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