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修订版)之《曾参》(2021年9月28日)
(2021-09-28 15:27:54)
标签:
历史文化情感 |
分类: 日志 |
《论语·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子张篇》:“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参,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故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九十里),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孔门后期弟子之一。曾参是夏朝王室后裔,其先祖是夏王少康之少子曲烈,受封于鄫(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遂于此立国,传续数代。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鄫国为莒人所灭,鄫太子巫取消国号,改姓氏为曾,居于南武城[]。鄫太子巫是鲁国曾氏的始祖,曾氏失国以后,后世先后在鲁国“三桓”贵族手下任职,曾参的曾祖曾夭当过季氏宰,祖父曾阜当过叔孙氏家臣[],其父曾点(蒧)则投在孔子门下,为受业身通者之一。由此可见,曾参拥有高贵的血统和显赫的身世,只因历史变故而沦为平民,这种人生经历与孔子颇为相似,因此他在情感上与孔子比较容易形成共鸣。
曾氏一族延续到曾参这代人已经家道中落,一家人原本住在泰山之下,后迁居南武城,以农耕为主,生活十分艰苦,“曾子布衣缊袍未得完,糟糠之食、藜藿之羹未得饱”[]。尽管生活艰难,但是曾参依然坚守没落贵族的尊严与立场,清高孤傲,甘守清贫,他宁愿自己穿着破衣服下地耕田,也不愿意接受别人施舍。鲁国国君知道他生活窘迫的处境后,特意派使者去看望他,并打算赐与他一座食邑,帮助曾氏解除衣食之忧,但是他坚决推辞不受,他对使者解释道:“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意思就是,接受别人的施舍,就会受制于人,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这样就不能保全自己的人格独立,也就不能成全孝道。
曾参性情清高孤傲,为人刻板固执,不媚流俗,不善变通,所以《论语》中说“参也鲁”[],“鲁”是指性情迟钝。关于曾参清高孤傲的秉性,《韩非子·说林下》中记载了一件事情:曾参居卫期间,卫将军文子去拜访他,文子在卫国是很有权势的公室贵族,孔门弟子子贡、子游等人与他都过从甚密,然而曾参对他却不买账,依然我行我素,文子来时他不起身迎接,端坐在坐席的尊位上一动不动。文子的侍从后来愤愤不平地对人说,像曾参这样的臭脾气,他能活到今天真是命大福大!关于曾参刻板固执的秉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也记载了一件事情:有一天,曾参的妻子到集市去购物,儿子哭哭啼啼地闹着要跟去,妻子随口对儿子说:“你先回家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肉。”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参准备杀猪给儿子吃肉,妻子立即劝阻道:“我就是这么随口一说,骗骗小孩子的。”曾参却一本正经说:“小孩子是不可以随口骗骗的。小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现在你教他欺骗,他就和你学欺骗。父母从小欺骗自己的孩子,孩子长大后就不会相信父母了,所以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说完,他果真把猪宰杀了给儿子吃肉。这则故事虽然有点儿夸张,但却真实地表现了曾参“鲁”的个性。此类故事在古籍中多有记载。
在政事方面,曾参不像子路、冉有等弟子那样热衷,在《论语》中,许多弟子不论出仕与否,都曾向孔子请教过政事问题,唯有曾参绝口不提,说明他对出仕为官没有兴趣。曾参之所以淡薄名利场,与他的身世和经历有关,古鄫国的亡国变故并不久远,许多往事历历在目,在他的心里形成了巨大阴影,所以他对于出仕为官问题看得比较透彻,始终能保持清醒头脑,不愿意与道不同者为伍。他说:“入是国也,言信于群臣,而留可也;行忠于卿大夫,则仕可也;泽施于百姓,则富可也。”[]曾参认为,出仕为官必须与共事的群臣和卿大夫同声同气,不仅政治理念要保持一致,道德水准也要大致相同,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如果出仕为官仅仅是为了获取奉禄,那还不如回家耕读诗书,研修儒学,自得其乐。
根据各类典籍记载,曾参一生曾有无数出仕为官的机会,齐国聘以国相,楚国聘以令尹,晋国聘以上卿,但是都被他回绝了[],原因是政治理念不合。后人对此评述道:“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天子不能臣,诸侯不得友。”[]“义不合则辞上卿。”[]这种保全自我独立的气节和操守是令人敬佩的。
在政事科目中,曾参对刑狱问题颇有研究,据《孔丛子·刑论》中记载,他曾专门向孔子请教听狱之术,孔子向他传授了三条重要法则(大法):“宽”、“察”、“义”。后来他把弟子阳肤推荐到鲁国孟孙氏手下当士师(主掌典狱),阳肤就任之前来向他请教,他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11]意思就是,百姓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当权者施政失当,他们没有认真履行教化民众的义务,导致民心涣散,所以典狱官在审理案件时一定要心怀怜悯,切莫冷漠无情,自以为是。
在德行方面,曾参既是理性的思考者,又是修身的践行者,他能够自觉遵从礼制,严于律己,排除干扰,勤于修身,各个方面表现都很优异。首先,他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构建了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伦理政治体系。他强调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次,他强调修身必须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他说:“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13]又说:“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14]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必须知荣辱羞耻,明是非得失,这样才能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修德决心。再次,他在修身方法上强调君子修德从善必须慎独,他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15]意思就是,一人独处之时正是修身立德的关键之处,必须诚心诚意,慎之又慎,才能有所进步。最后,他非常重视日常的言行规范对于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他病重期间,语重心长地对鲁国孟孙氏宗主孟敬子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16]“容貌”、“颜色”、“辞气”都是人际交往中的行为细节,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不符合礼制规范,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会影响修身立德。
曾参在德行方面慎于内而形于外,表现了有德君子的风范,故而赢得同门的尊重,子路认为他是一位“能恬贫穷”的士人典范[17],子贡在向卫将军文子介绍孔门弟子德行时则对他做出高度评价:“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骄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对他也是赞不绝口,并做出全面评价:“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18]这些评价足以说明他在道德修养方面已经达到“先王难之”的至高境界。
在儒学方面,曾参取得的成绩是非常突出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他自幼勤奋好学,常随其父曾皙诵读《诗》、《书》。十七岁时(公元前498年)他就投到孔子门下研修儒学,后来又跟随孔子周游陈、蔡、卫等国[19],亲身经历了各种冷遇和磨难,这与他产生厌世情绪有很大关系。他师从孔子研修儒学期间,勤学苦修,学业精进,孔子对他格外器重,在内室之中独自向他传授了“吾道”(“夫子之道”),这种私相授受的情况是不多见的,故而后人认为曾参是继承孔子衣钵的正宗传人。根据孔子描述,“吾道”构成的重要特征是“一以贯之”,“一”是儒学核心思想,“贯”是思想体系的构成形式。曾参后来对门人弟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0]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即“吾道一以贯之”的“一”,“忠恕”则是“仁”在人际交往中的具体运用与体现,属于为仁之道的内容。从字面上来理解,“忠”是指与人谋事要勤勉认真,尽心竭力,体现了“仁”的有为精神;“恕”是指与人相处要推己及人,宽容大度,体现了“仁”的自省精神。
曾参受教一贯之道于孔子以后,他潜心研习,反复揣悟,加强自省,努力修德,且多有心得,有些言论被收录在《论语》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2]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23]
“仁”是士人修身立德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意志坚定,不畏艰难,拥有心系天下的胸襟与勇气。在求仁方法上,要发扬自我反省的精神,“忠”、“信”、“习”是君子修身求仁每天必须反省的内容,三者分别代表了为政之道(“为人谋”)、为人之道(“与朋友交”)和为学之道(“传”)的道德规范和修身要求,一个人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坚持日日反省,做到“不忧不惧”[24],那么就能“求仁而得仁”了[25]。此外,“仁”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因此修身求仁还应该在与众多贤友相处之中来不断提升自己,即所谓“里仁为美”[26]。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言论都被冠以“曾子曰”的名头,说明他在孔门之中身份特殊,受人尊重。
孔子自卫返鲁后不久,曾参便离开孔门,回到南武城家中奉养父母,以尽孝道。武城大夫聘他为宾师,这是一个无需入官而受人尊敬的闲职,如同孔子受聘为“国老”一样。从此以后,他便在武城之中设教授徒,传授儒学,培养出孔伋(子思)、乐正子春、公明宣、公明仪、公明高、阳肤、沈犹行、单居离、吴起、子襄等一大批杰出弟子。值得一提的是,孔伋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孔子临终托孤,让他拜在曾参门下修学。曾参意识到责任重大,他勉励自己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27]孔伋在曾参的悉心教导下,学业优秀,出类拔萃,不仅开创了“子思之儒”,在传承儒家思想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临终托孤于曾参,成为儒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关于曾参在儒学传承的地位,宋儒代表人物朱熹认为《礼记·大学》中“经”的部分是“孔子言之,而曾子述之”,“传”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礼记·中庸》则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28],因此他把《大学》《中庸》两篇单独从《礼记》中抽离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并起来,并称《四书》,由此形成了一个由孔子经曾参、子思再传至孟子的儒学道统,而曾参则是这个儒学道统中的重要一环。
曾参在儒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继承了孔子的孝道,并将其理论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曾参本性至孝,能够孝事父母,“曾参之养亲也,若事严主烈君”[29],“修孝寡欲如曾、史”[30]。曾参侍奉父亲曾皙吃饭,每餐必备酒肉,撤席时他会问清楚剩下的饭菜给谁,如果曾皙问他饭菜是否有剩余,他一定会说“有”,所以孟子称赞他道:“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可也。”[31]曾皙对曾参管教很严厉,有一次曾参在瓜里锄草,误将瓜根锄断,结果被曾皙打得昏死过去。曾参苏醒过来后,担心父亲因生气而伤害身体,就回到自己的屋里又弹琴又唱歌,这样就可以让父亲知道自己身体没有受伤,不必为他担心[32]。曾参的母亲心地善良,勤劳持家,她对曾参非常慈爱,当时有一个和曾参同名的人在邑中杀了人,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但是她坚决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33]。曾参对母亲也非常孝顺,他能与母亲心意相通,隔空感应,母亲在家中用右手紧扼左臂,在山上砍柴的曾参马上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左臂疼痛,他知道母亲在召唤自己,于是立即赶回家去问候母亲[34]。曾参生母去世后,曾皙再娶,后母对曾参“遇之无恩”,然而曾参孝敬后母如同生母,他的妻子侍奉后母吃饭时藜羹没有蒸熟,他竟然把妻子休了,从此以后不再娶妻[35]。有一段时间,曾参为了奉养双亲,不得不到莒国去当一个小官吏,年俸只有粟三秉(约合四十八石),但是他并不在意[36]。此类故事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也很感人。
孔子见曾参能修身立德,孝事父母,孝名远扬,于是就向他系统传授了儒学孝道。曾参则把孔子的讲授内容记录整理为《孝经》,所以后人多认为《孝经》出自曾参之手: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37]
《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38]
孔子云:“《春秋》属商,《孝经》属参。”[39]
古本《孝经》有十八篇,今已亡佚,不过许多内容保存在儒家经典著作中。《礼记》中有《曾子问》一篇,专门记载了曾参向孔子请教各类问题的言论,《檀弓》、《礼器》、《杂记》等篇中也载有曾参的许多言论。《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集中记述了曾参及其弟子的言行事迹。此外,在各类古代典籍中也记载了曾参有关孝的许多言论,他对于孝的道德意义以及社会功效都做出了精辟阐述。
曾参在弘扬儒家孝道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贵生的观点: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40]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41]
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痺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42]
曾参认为,人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去世后理应完好无损还给父母,自己是没有权利作践生命的,这才是孝敬父母的真正意义,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做登高临渊之类的冒险事情,不能让自己的毛发有丝毫损伤。如果遇到危险,要及时规避,保全生命是第一位的。曾参居住在南武城时,遇有越人入侵,他在第一时间就带领家人逃出城去避乱了。越人退去后,他又心安理得回到城里,因为他认为保全性命比什么都重要[43]。
曾参一生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唯恐做错事,不敢冒风险,所以才得以寿终正寝。他病重卧床之时,把门人弟子召集到身边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44]意思就是,你们看我的脚完好无损,再看我的手也完好无损,身体肌肤都没有受到损伤,这因为我一生小心谨慎,不敢忘记父母,所以才得以保全性命,成全孝道。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在临终之际,突然发现自己身下垫的席子是鲁国公室贵族季孙氏赐予他的,这种睡席华美而光滑,平时只有贵族大夫才有资格使用,士人不得使用,否则有违礼制,于是他让儿子曾元、曾申立即把睡席换掉,大家都劝他等到明天天明时再换,可是他不同意,结果没等睡席换好他就被折腾死了[45],终年七十岁。
曾参从事研修儒学和设教授徒活动长达六十多年,儒学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成绩都很优异,但是他却没有被列入孔门四科十哲的名单,这种情况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因此历代学者对此多有疑惑,并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种种分析和推测,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十哲无曾”就成为儒学史上的一桩千古公案。
曾参在儒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他在孔门之中的权威地位,虽然他后期与孔门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但是他对于孔门的许多重大事项是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孔子去世三年后,子夏、子张、子游等弟子曾打算推举有若担任孔门新的主事人,由于曾参坚决反对,此事最终不了了之[46]。
后世对曾参非常尊崇,他不仅被尊称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还把他与孔子、颜子、子思、孟子并称为五大圣人;唐开元年间他被追封为郕伯;宋大中、祥符年间又被加封为武城侯;明嘉靖年间改称为宗圣曾子,名列十哲之后,配祀孔子。曾参墓(宗圣墓)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村东,现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世本(孙冯翼集本)·姓氏篇》。
[] 《左传·昭公元年》。
[] 《说苑·立节》。
[] 《孔子家语·在厄》,并见《说苑·立节》。
[] 《论语·先进篇》。
[] 《孔子家语·致思》,并见《说苑·说丛》。
[] 《韩诗外传·卷一》,并见《孔子家语·六本》、《说苑·杂言》等。
[] 《韩诗外传·卷一》。
[] 《庄子·让王》。
[] 《韩诗外传·卷二》,并见《说苑·立节》。
[11] 《论语·子张篇》。
[12] 《礼记·大学》。
[13] 《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14]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15] 《礼记·大学》。
[16] 《论语·泰伯篇》。
[17] 《韩诗外传·卷二》,并见《说苑·立节》。
[18] 《孔子家语·弟子行》。
[19] 《孔丛子·居卫》:“曾子谓子思曰:‘昔者吾从夫子游于诸侯,夫子未尝失人臣之礼,而犹圣道不行。’”
[20] 《论语·里仁篇》。
[21] 《论语·学而篇》。
[22] 《论语·泰伯篇》。
[23] 《论语·颜渊篇》。
[24] 《论语·颜渊篇》。
[25] 《论语·述而篇》。
[26] 《论语·里仁篇》。
[27] 《论语·泰伯篇》。
[28] [宋]朱 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29] 《淮南子·齐俗训》。
[30] 《韩非子·八说》。
[31] 《孟子·离娄章句上》。
[32] 《说苑·建本》,并见《韩诗外传·卷八》等。
[33] 《战国策·秦策二》,并见《新语·辨惑》、《新序·杂事二》等。
[34] 《论衡·感虚篇》,并见《搜神记·卷十二》。
[35]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36] 《韩诗外传·卷一》。
[37]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38] 《汉书·艺文志》。
[39] 《孝经纬·钩命决》。
[40] 《孝经·开宗明义章》。
[41] 《礼记·祭义》。
[42]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43] 《孟子·离娄章句下》,并见《说苑·尊贤》等。
[44] 《论语·泰伯篇》。
[45] 《礼记·檀弓上》,并见《论衡·感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