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评传》(修订版)之《闵子骞》(2021年4月12日)

(2021-04-12 09:33:18)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日志


《论语·雍也篇》:“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论语·先进篇》:“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篇》:“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闵子骞(公元前536年—?),闵姓,名损,字子骞,鲁国范(今河南范县)人,比孔子小十五岁 []。在孔门弟子中,闵子骞的身份和地位比较特殊,宋人洪迈曾对此做出分析:“《论语》所记孔子与人语及门弟子并对其人问答,皆斥其名,未有称字者,虽颜、冉高弟,亦曰回、雍。唯至闵子,独云子骞,终此书无指名。” []由此可见,孔子对他是高看一眼的。

闵子骞是孔门早期弟子之一,即所谓“先进”。他开始学习儒业时,孔子在内在修养方面教之以孝道,在外在事务方面教之以先王治国之道,他在各个方面进步都很快,令人刮目相看,虽然求学生活很简朴,但是却很充实。但是有时他出门的时候,看见那些达官贵人车乘华贵,衣着光鲜,随从众多,气概非凡,他对这种奢华生活也羡慕不已。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他心里反复纠葛、争斗,让他陷入困惑和焦虑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委顿,面容憔悴。后来经过孔子的耐心教导和同门之间的相互启发,他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均有大幅提升,也逐渐明白了取与舍的道理,所以他以后出门再遇见那些达官贵人的时候,就觉得他们的奢华生活像泥土一样没有价值,不值得羡慕。心里不纠结了,他的脸色也渐渐红润起来 []

闵子骞为人低调沉稳,不苟言笑,平时站在孔子身边侍奉总是毕恭毕敬的 []。有一年,鲁国公室打算扩建贮藏货物的府库(长府),这项工程耗费巨大,劳民伤财,国人对此议论纷纷,孔门弟子也争论不休。闵子骞开始没有参与讨论,待众人发表完意见后,他突然冷不丁地说道:“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意思就是,改造长府只需维持原有的规制和规模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兴师动众,铺张浪费。孔子当即对他的意见表示赞许,并当众夸奖他平时虽然言语不多,但是心里却很明白,因此有言必定能点到要害之处。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国季氏费邑宰公山不狃(弗扰)等人发动叛乱,把鲁定公、季桓子、孔子等人围困在季氏府中的武子之台。孔子当时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挫败叛乱,公山不狃等人流亡齐国 []。叛乱平息后,季桓子便开始物色新的费邑宰人选,他觉得闵子骞为人稳重,精明强干,因此打算聘请他担任费邑宰,然而闵子骞却一口回绝了,他让人带话给季桓子:“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汶上”是指汶水之北,抵近齐境。意思就是,如果季氏再派人来请我出仕,我将投奔敌国。由此可见,他不愿意出仕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

费邑宰的职位虽然不高,但是非常重要,论德行和能力,闵子骞应该是最佳人选,他完全能够胜任这个职位,但是他却断然拒绝了。《孔子家语·执辔》中有“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的记载,孔子教之以“以德以法”,不过这些记载没有具体的时间、事件等信息,因此不足为信。闵子骞为什么不愿意出任费邑宰之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他“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禄”,可见他坚决拒绝出任费邑宰的主要原因是不愿与当政者为伍。当然,个中原委或许也与孔子有关 []。此外,《韩诗外传·卷三》中也有一则关于闵子骞的记载:战国时期的孟尝君想求学于闵子骞,于是就派使者到鲁国去迎接他。闵子骞对使者说:“礼有来学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意思就是,自古以来,只有求学者亲自上门求教的礼俗,没有师者主动上门施教的道理。后来孟尝君不得不亲自步行到鲁国去登门向他求教。当然,这个故事在时间和人物等方面都发生严重错乱,显然是由好事者编造出来的。

闵子骞最值得称道是他品德高尚,善行孝道,所以他在“孔门十哲”中名列“德行”第二。孔子称赞他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间”是无可非议的意思,“父母昆弟”代指闵子骞全家人。这句话的意思是,闵子骞为人孝悌,处理和协调家庭内部各种人伦关系都很妥当、得体,他的父母兄弟对他的赞誉之词大多数人都表示认可,没有异议。《说苑·佚文》中载有闵子骞恪守孝道的故事:闵子骞原本有兄弟二人,生母去世之后,其父再娶,又生有二子。闵子骞事继母如生母,恪守孝道。然而继母对他却很刻薄,冬天制作棉衣,她给亲生儿子用的是棉絮,给闵子骞用的却是芦花。闵子骞假装不知,也不对外声张。有一天,闵子骞为父御车,因为天气寒冷,马辔意外脱手,马车失去控制,其父恼怒地夺过马鞭朝他身上抽去,一鞭子抽打下去,打得芦花飞扬,其父再摸摸他身上的棉衣,发现里面全是芦花,根本不能御寒。回到家中以后,其父把继母所生的两个儿子叫过来,摸摸他们的手很温暖,再摸摸他们身上的棉衣很厚软,知道继母待子厚此薄彼,因此很生气,打算休妻,然而闵子骞却极力劝阻,他说:“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后来他的父亲接受了他的劝告,召回继母。继母得知此事后,不仅自己痛改前非,还教育两个幼弟以后要尊敬兄长。从此以后一家人夫和妻柔,父慈子孝,兄爱弟友,和睦相亲。这个故事后来被收入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名为“鞭打芦花”。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少孔子十五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孔子五十岁。”此从《史记》之说。

[] [宋]洪迈:《容斋随笔·容斋三笔卷十二》。

[] 《韩诗外传·卷二》,并见《尸子·卷下》。

[] 《论语·先进篇》:“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 《左传·定公十二年》。

[] 著者按:参阅拙著《论语事件评述·季氏(季桓子)事闵子骞为费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3月第1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