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评传》(修订版)之《颜渊》(2021年4月6日)
(2021-04-06 14:46:40)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 |
分类: 日志 |
《论语·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公冶长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颜渊(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颜渊家境贫寒,虽然颜氏家有郭外之田五十亩、郭内之田十亩 [] ,但是生活过得依然很清苦,所以他自称道:“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 意思就是,平时吃饭既无酒,又无肉。
颜渊尚未成年之时就随其父颜路一起投在孔子门下受业习礼,他学习异常刻苦,而且悟性极高,能够做到“闻一以知十”,孔子也自叹弗如 [] 。
颜渊在为学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好学”,“学”与“好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境界。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对照孔子提出的“好学”标准,颜渊身居陋巷(居无求安),箪食瓢饮(食无求饱),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简朴生活,然而他坚持勤学苦修,学业取得长足进步,孔子不由地称赞道:“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
颜渊虽然在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非常简单,但是他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却非常丰富,他完全沉浸在学习和思考的乐趣之中,乐以忘忧,不坠其志,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种“人不堪其犹,回也不改其乐”的好学精神正是孔子最赏识的,所以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时,孔子毫不犹豫地答道:“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司马迁也对此评述道:“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
颜渊不仅在儒学方面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在道德修养方面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几近苛刻,所以孔子说他“强于行己” [] ,意思就是,他为了提高道德修养而经常强迫自己。有一次,他向孔子请教修仁为礼的方法,孔子答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又请孔子再讲一讲“复礼”的具体要求,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聆听了孔子的教诲之后,颜渊回到家中,紧闭家门,连续好多天都不敢出去,因为当时人们违反礼制规范的言论和行为比比皆是,无处不在,如果严格遵从孔子在言、视、听、动四个方面的要求,不仅自己不敢说话,也不敢听别人说话,不仅自己不敢做事,也不敢看别人做事,这完全是做不到的。
若干天后,有人来看望颜渊,见他消瘦了许多,就关切地问道:“你最近遇到什么烦心事啦?为什么人这么消瘦啊?”
颜渊答道:“是呀,前些天我去见孔子,他向我讲授了君子修仁为礼的基本方法,当时我觉得这些方法做起来并不难,可是回到家中后仔细思考,发现完全不像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如果我按照孔子所教授的方法去做,根本就无法达到要求,如果我不按照他所讲授的方法去做,自己心里又过意不去。我为此而感到焦虑、困惑,所以人就消瘦了许多。” []
由于颜渊能够恪守礼制,严于自律,所以他道德修养的境界明显高于其他弟子,在孔门“四科十哲”中,他名列“德行”之首,孔子对他也是格外赏识,多次称赞道:“颜氏之子,其殆庶几矣。” [11] “庶几”就是接近完美的意思。又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2] 意思就是,颜渊修德求仁能够长久保持“克己复礼”的状态,而其他弟子则难以维持长久。
在孔门弟子中,颜渊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他整日沉浸在修德求仁之中,对于出仕为官之类的事情则不太感兴趣。有一次,孔子分别向子路、子贡和颜渊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知(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的答复是“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贡的答复是“知者知人,仁者爱人”;而颜渊的答复则是“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后来孔子对此做出评述:希望别人能了解和关爱自己的人(子路)是一个够格的士人,希望自己能了解和关爱别人的人(子贡)是士君子,而希望自己能了解和关爱自己的人则是明君子 [13] 。明君子是能够深刻理解并积极践行儒家忠恕精神的一类人,他们甘守清贫,勤学苦修,自得其乐,在与人交往时不求诸人,反求诸己,做到知人先自知,爱人先自爱,这种道德修养已经达到至高境界。
根据各类典籍记载,颜渊也曾有过出仕为官的念头,《庄子》的《至乐》、《人间世》等篇中有“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和“颜回见孔子,请行(将之卫)”的记载,《说苑·敬慎》和《孔子家语·贤君》中也有“颜渊将西游于宋”的记载,不过这些记载均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信息,因此未必可信。孔子曾经对颜渊的为人下过“怵于待禄”的评语 [14] ,意思就是,颜渊对于出仕为官、领取奉禄有心理障碍。《法言·君子》:“惜乎颜渊以退为进,天下鲜俪焉。”“以退为进”是不求权位利禄而力求道德进精;“鲜俪”是很少有人能与之相配。可见,颜渊最终没有出仕为官。
颜渊对孔子的崇拜是虔诚的,他一生都在追随和效法孔子,但是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没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于是他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15] 后人对此也评述道:“惜乎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间耳。” [16] 所谓“未达一间耳”,就是只隔了一层窗户纸而已。
由于颜渊长期用心过度,心中焦虑,加之营养不良等因素,他在二十九岁时头发就白了,四十岁时就夭折了。颜渊死后,孔子悲恸不已,连声呼道:“噫!天丧予!天丧予!” [17]
颜渊虽然没有著述传世,对于儒学传承也没有什么贡献 [18] ,但是后儒对他非常推崇,不仅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唐代以后又被追授为兖国公,封为复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 《庄子·让王》。
[] 《庄子·人间世》。
[] 《论语·公冶长篇》。
[] 《论语·学而篇》。
[] 《论语·子罕篇》。
[] 《论语·雍也篇》。
[] 《史记·伯夷列传》。
[] 《说苑·杂言》,并见《孔子家语·六本》。
[] 《论语·颜渊篇》。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君子为礼》。
[11] 《周易·系辞下》。
[12] 《论语·雍也篇》。
[13] 《荀子·子道》。
[14] 《说苑·杂言》,并见《孔子家语·六本》。
[15] 《论语·子罕篇》。
[16] 《法言·问神》。
[17] 《论语·先进篇》。
[18] 著者按:《韩非子·显学》中说,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其中有“颜氏之儒”,至于其学说思想则语焉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