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子张问入官》(2021年1月22日)
(2021-01-22 15:44:23)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子张(颛孙师)是孔门后起之秀,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有所成,但是他性格比较孤僻,为人比较矜持,不太愿意与人交往,所以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师也辟” [],“辟”就是清高孤傲;又说他“能庄而不能同” [],“不能同”就是不合群。“入官”是出仕为官,获取功名利禄。《论语》中载有“子张学干禄” []、子张问于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 [],《礼记·仲尼燕居》中也载有“子张问政”,可见入官从政是子张人生的职业规划,孔子对此表示认可,所以对于他提出的“入官”问题回答得非常认真,内容也很全面。
孔子说:“入官从政最难的事情是稳固官位而赢得赞誉。”
子张问道:“怎样才能稳固官位而又赢得赞誉呢?”
孔子说:“稳固官位而赢得赞誉,务必要做到以下六点:一是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善);二是帮助别人要坚持不懈;三是以前犯过的错误不要重复犯;四是不要为自己的错误进行辩解;五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要继续做下去;六是做事不要拖拉。在做到六个‘务必’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六种错误 []:一是避免怨恨太多,怨恨太多会引发刑罚繁苛;二是避免听不进谏言,听不进谏言会思想僵化;三是避免行为懒散,行为懒散会失去礼数;四是避免做事懈怠,做事懈怠会丧失时机;五是避免铺张浪费,铺张浪费会导致财用不足;六是避免专权独断,专权独断会一事不成。以上六个‘务必’和六个‘避免’是稳固官位而赢得赞誉最基本的要求。”
孔子把入官从政的要求概括为六个“务必”和六个“避免”,这种表述形式与《论语》中的“六言六弊”颇为相似 [],不过在内容上则有所不同,可见这种语言形式在当时是比较通行的。
孔子接着从为政方法、以身作则、修德养志、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等方面对“入官”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他说:“入官为政者要秉持诚实守信和公正无私的原则,每一项政策都要精心谋划,简便推行;在施政过程中,要做到前面提到的六个‘务必’,还必须结合人伦纲常,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权衡,选择有利的,废止不利的,一切都要出于公心,不求回报,这样就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入官为政者不能违反民意,要宽以待民,说话不要伤害民众,做事不要出尔反尔,为政不要耽误农时,这样就可以稳固官位而赢得名声了。
“入官为政者对身边的事情要心中有数,这样就不会受到蒙蔽;遇事要先从易处入手,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处理政务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如果能掌握这些为政方法,无需兴师动众也能赢得赞誉。入官为政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感召民众,这种影响力和号召力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能汇聚天下英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国家就不会发生大的动乱。入官为政者要坚持修德养志,高尚的品德修于内,崇高的理想藏于心,不知不觉地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民众就会受到感染而赞誉不断。
“入官为政者对各种动乱因素要有超前预判,并能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加以制止,如果让动乱蔓延,就会引发争斗,进而引起更大的动乱,所以当政者平时要用宽容的姿态来善对待民众,要用仁慈的爱心来安抚民众,这样就会得到民众的支持,稳固官位而赢得赞誉就在情理之中了。身体力行是为政的开始,让民众满意是为政的目标,所以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施政措施就比较容易推行,而且民众也不会有怨言,符合民众愿望的政令就不会有争议,而且民众不会有贰心;用仁慈之心对民众施以道德教化,民众就会愉快地接受训导。入官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如果自己能自觉遵守各项法令,民众就会效法你;如果自己光明磊落,民众就会赞颂你;如果自己贪图享受而又浪费无度,民众就会鄙视你、反对你,所以当政者贪图享受而又浪费无度是引发政治危机的根源。其实发生政治危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听不进别人的劝谏之言,如果能认真听取谏言,那么每天都会有人进谏;如果能及时改正错误,那么每天都会有正确的行动。一国之君是全体国民的榜样,各级从政官员是普通民众的表率,辅政大臣是身边仆役的伦常。榜样不正,国民就不辨是非;表率不正,民众就会发生错乱;伦常不正,仆役就会行为不轨。所以在上位者不能不谨慎地遵守各种伦理道德。
“入官为政者要勤以修身,选贤任能,女子纺织一定会亲自挑选好的丝麻,工匠造物一定会亲自挑选好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也一定要亲自选拔优秀的大臣,不能选拔和任用优秀人才,为政就困难,选拔和任用优秀人才,为政就容易,所以君子要勤修其德,慎重选择交往的人。
“入官为政者要时刻保持敬慎的姿态,要像爬树一样,爬得越高就越谨慎。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肯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民众发动反叛,必定是因为施政失误。当政者虽然高高在上,但是危险系数也很高;民众虽然地位卑贱,但是团结起来力量很大。所以民众拥护你,你就能稳固官位;民众厌恶你,你就会被赶下台。入官为政者一定要保持谨慎,尊贵而不骄横,富有而不违礼。入官为政者要深入了解民众的性情、习俗和愿望等,只有顺应他们的性情,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才能服从管理。所以当政者不能高高在上,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强求民众做那些无法完成的事情。如果为了成就贤明君王的伟业来强迫民众,那么民众虽然表面顺从而内心不愿迎合;如果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计划来强征民力,那么民众就会逃避而不服从政令;如果强迫民众做他们不愿意做或他们无法做到的事情,他们就会产生怨恨情绪,甚至会采取过激行为。古代圣君明主的冠冕上悬垂着玉珠,这是用来遮蔽亮光的;冠冕两面贴耳处还有悬瑱的带子,这是用来遮蔽声音的。因为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太清醒就没有追随者了。入官为政者对民众一定要宽容大度,耐心教导,对于犯了小错的人,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尽量赦免他们;对于犯了大错的人,要让他们自己明辨是非,自觉纠正错误;对于犯有死罪的人,要让他们知罪伏法,教育更多的人。国君与臣民彼此相亲,施政措施才能顺利实施。所以当政者的道德水准决定了国家的治理水平。
“政令不切实际,民众就会违反法令,所以入官为政者要让民众服从自己的政令,最好的办法是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要让政令畅通无阻,最好的办法是身体力行;要想取得为政成绩,最好的办法是采取正确的领导方式。领导方式不正确,民众即使服从也是勉强的;当政者不能取信于民,民众就会离心离德;内外上下不和谐,国家治理就不会有成效。这是治理民众的重要原则,也是入官为政者稳固官位而赢得赞誉的重要保证。”
子张聆听了孔子的教诲,感觉收获很大,他回去以后立即把孔子的言论整理记录下来,用于以后的从政实践中。
孔子有关“入官”问题的长篇论述,虽然内容很丰富,但是许多思想观点只是简单的排列和重复的堆砌,内容之间并没有渐次递进的逻辑联系,整体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用于指导为政实践是可行的,用于理论构建则没有太大意义。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孔子家语·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