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尼逸事》之《宰我问五帝德》(2021年1月20日)

(2021-01-20 15:13:22)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分类: 日志


宰我在孔门弟子中与子贡并列“言语”优等,他思想前卫,思维敏捷,敢于挑战权威,曾因“昼寝”、“哀公问社”和“三年之丧”等问题与孔子发生争执,气得孔子恨恨地骂他道:“朽木不可雕也。” []

骂归骂,孔子对宰我求学兴趣广泛的优点还是比较认可的,尤其是宰我向他请教有关五帝功德的问题,令他刮目相看。五帝是指上古时期的五位帝王(部落联盟首领),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虞舜 [],这些人都是孔子崇拜的政治偶像,他们在道德修养和政治智慧方面已经达到了无可超越的境界。

宰我问孔子道:“以前我曾听周朝大夫荣伊说,黄帝统治天下三百年。请问黄帝是人还是神?他怎么能统治天下三百年呢?”

宰我对于一些道听途说的历史传说颇有兴趣,而且会加上一些自己臆想的内容,鲁哀公曾问他社主(土神牌位)用什么木头,他想当然地说:“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孔子事后批评他道:“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意思就是,对于过往的事情不要信口开河。同样,黄帝是远古时期的帝王,许多事情以讹传讹,难辨真假,所以孔子不想多做解释,他说:“那些周朝大夫连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旦等帝王的事情都说不清楚,至于远古黄帝的事情,他们就更说不明白了。”

宰我知道孔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满意,于是自责道:“上古的传说、隐晦的说辞、模糊的含义以及没有结论的辩言,都是有德君子不愿意谈论的,可见我在这些方面还不成熟,提问不当。”

孔子宽慰他道:“其实也不是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我可以把我听说的一些事情说给你听: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名叫轩辕,他出生时与众不同,襁褓之中就能说话。他幼年时聪慧端庄,反应敏捷,成人后为人敦厚,才智超群,能调和五行之气,还发明了五种量具。他能统治万民,安定四方。他驾牛乘马,驯服猛兽,与赤帝统领的部落联盟大战于板泉之野,三战全胜,最终得到天下。黄帝夺取天下的统治权后,在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他设计了黼黻、大带、黼裳等礼服,乘龙驾云,效法天道,治理万民。他明白幽暗阴阳的道理,通晓生死存亡的规律,按时播种百谷,尝遍草木药材,仁德施及鸟兽昆虫。他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研究土石金玉的效用,劳心劳力,造福于民。他在世时,天下人受惠于他的功德有一百年;他去世后,天下人感念他的神灵有一百年;再往后,天下人遵从他的教诲又有一百年,所以说黄帝统治天下三百年。”

宰我听了孔子关于“黄帝三百年”的解释后很受启发,他又问道:“您能再给我讲一讲颛顼吗?”

孔子说:“五帝的事迹久远,所以只有传闻,三王的事迹与我们还有关联,所以有法度可循。不过你想在一天之内就了解五帝三王的历史事迹,实在是太急躁了!”

宰我狡辩道:“以前我听老师说过:‘有问题要当日请教,不能等到过夜。’所以我冒昧地向您请教。”

孔子说:“好吧,我来给你讲一讲颛顼: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名叫高阳,他为人沉稳而有谋略,做事通情达理而富有远见,善于借助地质特性来积蓄财物,根据天象变化来判断时令,依据鬼神的启示来制定相应政策,根据五行之气来安排播种时间,他用最虔诚的态度来举行祭祀。他乘龙游于四海,北至幽陵,南达交趾,西抵流沙,东及蟠木,巡游全国各地安抚民心。所以颛顼在位时,天下所有运动的或静止的物类,日月照耀到的所有地方,没有不归他统治的。”

宰我继续问道:“您能再给我讲一讲帝喾吗?”

孔子说:“帝喾是玄嚣的孙子,乔极的儿子,名叫高辛,他出生时就很神奇,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他博施于众,造福万民,却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他聪慧机敏而富有远见,思维缜密而体察入微,遵循天道而顺从民意。他仁慈而有威望,宽惠而讲信义,修身自律而令人信服。他善于因地制宜,积累财富。他崇尚节俭,用利益来引导民众勤奋劳作,让他们从中受益。他早晚观察日月出没的变化,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来指导生产。他通晓祭祀礼仪,并虔诚地侍奉鬼神来祈福禳灾。他的神情和悦,品德高尚,使民有时,用民有度。他春夏季乘龙,秋冬季乘马,穿着黄色的黼黻礼服,奉行中庸之道而赢得天下的统治权,所以他在位时期,但凡日月所照、风雨所及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他的。”

宰我又问道:“您能再给我讲一讲帝尧吗?”

孔子说:“帝尧是高辛的儿子,名叫放勋(陶唐),他的仁慈像天一般宽广,智慧像神一般奇异,人们靠近他就能感受到太阳一般的温暖,遥望他就能感受到云彩一般的柔和。他富有而不骄奢,尊贵却能保持谦卑。他穿着黄色的黼黻礼服,乘着白马丹车,委派伯夷主管礼仪事务,委派夔、龙二人掌管舞乐事务,让虞舜、彭祖主持政事。他四时巡游各地,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他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改变了北狄的落后风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改变了南蛮的落后风俗;处死三苗于三危,改变了西戎的落后风俗;诛杀鲧于羽山,改变了东夷的落后风俗。从此以后,天下人都信服他,他的话从来不会出错,他的德行从来不会违背常理,所以四海之内,他的车船所到之处,没有人不敬爱他的。”

宰我接着问道:“您能再给我讲一讲帝舜吗?”

孔子说:“帝舜是乔牛的孙子,瞽叟的儿子,名叫重华,他年轻时靠制陶和捕鱼来奉养双亲,因此他以孝顺父母、善待兄弟而闻名四方。他宽容而温和,敦敏而知时,敬天而爱人,抚远而亲近。他圣明睿智,得到帝尧的信任,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而他的两个妻子为他提供了重要帮助。他成为天下帝王之后,实行无为而治,任命了帝尧时期的许多旧臣(大禹、后稷、羲和、益、伯夷、皋陶等),这些人各司其职,独当一面,而他自己则无需坐朝理政,只需管好自己就行了。他年轻时在民间辛苦劳作,遍尝艰辛;三十岁时继位为帝,经常巡游四海,关爱民生;五十岁时去世,葬于苍梧之野。”

宰我最后问道:“您能再给我讲一讲大禹吗?”

孔子说:“大禹是高阳的孙子,鲧的儿子,名叫夏后,他为人机敏,勤于修德,和蔼可亲,说话可信,能干大事。他说话办事符合法度和事理,因此人们都把他当作榜样,对他很信服。他成为天下帝王之后,遍游九州,疏通九道,填平九泽,翻越九山,他的功绩足以让他成为百神之主和民之父母。他还制定了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顺应天时,统御四海,治理天下。他任命皋陶和伯夷辅佐他治国理政,发兵讨伐那些不臣服的方国和蛮夷。四海之内,但凡车船所至之处,没有人不敬佩他的。”孔子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然后总结道:“宰我呀,大禹的大功大德犹如天高地厚,即使在一些细微的事情上,民众对他也是心悦诚服的,说实话,我实在无法用语言来赞颂他的伟大!”

孔子对于上古历史很有研究,对于五帝的崇高美德和历史功绩也充满敬意,他在回答宰我问题时,内容非常丰富,思路非常清晰,而且他对于每一位历史人物都能抓住最重要的特征,所以宰我被他深深吸引,他由衷地感叹道:“您刚才对五帝功德的论述太精彩了!像我这种平庸浅薄的小人物,实在无法承受这些博大精深的内容,不过我以后一定会加倍努力,绝不辜负您的教诲。”

过了几天,宰我把孔子有关五帝功德的论述以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子贡,子贡又告诉了孔子。孔子觉得自己过去对宰我存有偏见,通过这次对话,他对宰我又有了新的认识,他说:“过去我简单地根据状貌来判断人,后来澹台灭明让我改变这种错误做法 [];过去我简单地根据言辞来判断人,后来宰我让我改变了这种错误做法;过去我简单地根据容貌来判断人,后来子张让我改变了这种错误做法 []。”

老师居然因为自己而承认错误,吓得宰我以后再也不敢去面见孔子了。

(《大戴礼记·五帝德》《孔子家语·五帝德》)



[] 《论语·公冶长篇》。

[] 著者按:《孔子家语·五帝》中亦载有鲁国政卿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五帝问题,不过五帝为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孔子详细论政了五行与五帝的关系: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并提出“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始终相生,亦象其义”的观点。

[] 《论语·八佾篇》。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

[]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资质宽冲,博接从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