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尼逸事》之《与诸弟子论礼》(2021年1月17日)

(2021-01-17 16:24:43)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日志


礼学是孔门儒学的核心课程,人人必修,要求严格。礼也是孔子与弟子们平时讨论最多的话题,《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与弟子之间有关礼的问答,不过这些言论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礼记·仲尼燕居》和《孔子家语·论礼》中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孔子与诸弟子论礼的言论,孔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执礼的规范要求、礼的政治功用与现实意义等问题,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礼学思想。

有一天,孔子在家中闲坐,弟子子张、子贡、子游陪侍,师徒漫话之间谈到礼的话题,孔子对几个弟子说:“你们三个人坐下来,今天我给你们讲讲礼的问题,让你们把礼仪周详地运用到各个方面,无所不及。”

子贡站起来离开席位问道:“请问应该如何执礼呢?”

孔子说:“虔敬而不合乎礼就会显得笨拙,谦恭而不合乎礼就会表现得谄媚,勇敢而不合乎礼就会显得粗鲁违和。”孔子接着又补充道:“谄媚混淆了怜悯与仁爱。”

子贡继续问道:“请问怎么做才能合乎礼呢?”

孔子说:“礼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礼可以让人们的行为达到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孔子见几个弟子似懂非懂的样子,于是就进一步解释道:“比如子张行为偏于激进,子夏行为偏于保守 [],激进和保守都需要用礼来调节,从而达到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再比如郑国子产为政,他能够像母亲一样施惠于民,却不能施教于民,因而混淆了怜悯与仁爱,这种施政偏差也需要礼制来加以调节。”

子贡受教后退回原位,子游又站起来问道:“请问礼是不是用来治理恶劣习性、保全良好品行的呢?”

孔子说:“是的。”

子游又问:“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孔子说:“举行祭祀天地仪式,是向鬼神致以仁爱;举行秋尝夏禘等祭祀活动,是向祖先致以仁爱;举行馈食等祭奠礼仪,是向死者致以仁爱;举行乡射礼、乡饮酒礼等礼仪活动,是向乡党致以仁爱;举行宴会饮酒之礼,是向宾客致以仁爱。明白祭祀天地的意义,懂得宗庙祭祀的礼仪,治理国家就了如指掌了。同样,把这些礼仪运用到居住之地,长幼秩序就能分辨清楚了;把这些礼仪运用到家族内部,祖孙几代人就和睦了;把这些礼仪运用到朝廷之中,官品和爵位就井然有序了;把这些礼仪运用到田猎活动中,军事演习就顺利了;把这些礼仪运用到军队,打仗就能取胜。因为有了礼制规范,宫室内部事务就有章可循,量、鼎等器物也有了规制,食物的味道都很正宗,音乐得其雅正,战车有统一的样式,鬼神能够定期得到祭享,丧葬活动也能体现悲哀,善辨者能够有支持者,百官能够各守其职,各项政务能够顺利推行……。总之,有了礼制规范,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够中规中矩,得当适宜。”

子游受教后退回原位,子张又站起来问道:“请问什么是礼呢?”

孔子说:“所谓礼,就是处理各种事务的原则和规范。在位大人处理各种事务,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处理国家政务,如果没有礼制规范,那么就像盲人没有人扶持一样不辨方向,寸步难行,又像整夜在黑暗的房间里找东西,没有烛光怎么能寻得见呢?所以没有礼制规范,人们会手足无措,眼睛不知道看什么,耳朵不知道听什么,进退揖让时也失去章法,乱成一团。”孔子接着又从反面论政了礼制缺失的种种弊端,内容无非是个人行为失当、家族长幼失序、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难以治理。

孔子当时兴致颇高,他见几个弟子都在认真聆听他的教诲,于是又继续说道:“你们三个人仔细听着,我还要给你们讲一讲礼在九个方面的重要事情,其中四件是大飨之礼(天子诸侯祭祀天地、大宴宾客的重要活动)所特有的。如果人们懂得这些礼仪,哪怕是一个在田地里劳作的农人也可以称作圣人!两位国君相见,相互揖让后进入宗庙大门,此时乐师用钟鼓等乐器奏起《肆夏》乐曲;宾主踩着节拍分别走到堂前西阶和东阶之下,双方又相互揖让,然后一同登上大堂,钟鼓乐此时正好停止;宾主坐定之后,堂下乐工用笙吹奏《象舞》和《武舞》两支舞曲,执龠的舞列起舞《大夏》;执事人员摆设笾豆与牲俎,按序安排礼乐,让来访的贵宾感受到主人的盛情和诚意;侍从在席间往来走动,他们的动作很规范,周旋转身时的步子都中规中矩,忙而不乱;宾客乘车来时,车衡上和车轼前的铃声与《采荠》乐曲完全合拍;大飨之礼结束后,宾客离开时,堂下奏起《雍》的乐章;撤去筵席上的餐具时,又奏起《振羽》的乐章。由此可见,在位大人的一举一动都在礼乐规范之中:主人陪同贵宾进入宗庙之门,金钟之乐奏起,表达的是主人欢迎贵宾的诚意;乐工登堂歌唱《清庙》诗章,表达的是国君景仰周文王的美德;堂下笙奏《象》《武》两支舞曲,表达的是国君崇敬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古代在位大人相见,彼此不需要说话,只凭礼乐就可以把所有的情意表达清楚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礼就是理,乐就是节。古代君子不做没有道理的事情(不违礼),也不做没有节制的事情(不违乐)。不懂得赋《诗》言志,在礼节上就会出现差错;不能用音乐来协调行动,行礼动作就会单调、僵硬;道德修养浅薄,行礼就会显得虚假、空洞。”

孔子在言论中所提及的《肆夏》《象武》《夏》等都是古代宫廷舞曲,夔是古代著名的乐官,于是子贡就此问道:“既然古礼与古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古代乐官夔对于礼是否很精通呢?”

孔子说:“夔是上古时代的人啊!精通礼而不精通乐,这叫做质朴;精通乐而不精通礼,这叫做偏颇。夔只精通乐而不精通礼,所以他的乐曲流传至今,至于他是否精通礼,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古代人的各项制度都存在于礼制之中,所有制度也靠礼来文饰,所以行礼还是要靠人。”

子贡等人听了孔子这番言论,好像拨开了迷雾,眼前豁然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孔子论礼,目的是要复兴周朝礼制,行周道于天下。不过历史是无法回到过去的,孔子的愿望就像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礼记·仲尼燕居》《孔子家语·论礼》)

 



[] 《论语·先进篇》:“子曰:‘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