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孟僖子可则可效矣》(2020年12月28日)
(2020-12-28 14:16:38)
标签:
历史文化情感 |
分类: 日志 |
孟僖子是鲁国孟孙氏宗主,世袭政卿,鲁昭公在位期间任司空之职,但是政绩平平。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孟僖子随鲁侯出访楚国,由于他不熟悉外交礼仪,不能很好地辅佐国君,因此深感内疚。回国后他拜师学礼,刻苦钻研,反复演练,终于成为通晓礼仪的谦谦君子。他知道孔子是鲁国最有成就的习礼者,因此临终前立下遗嘱,嘱咐两个儿子南宫敬叔(说)和孟懿子(仲孙何忌)一定要师从孔子学礼。
孟僖子去世后,南宫敬叔和孟懿子服丧结束,本应由国君来宣布他们继承大夫之位的命令,但是当时鲁昭公流亡在外,此事就耽搁下来了。鲁定公继位后,打算立即下达加爵之命,但是他们二人却推辞不受,他们说:“先父在世时曾留有遗命:‘礼就如同人的躯干一样重要,不知礼就无法立于人世。’先父临终前特意嘱托族中长老,一定要督促我们到孔子那里去学礼,只有明礼,才能明确自己的身份,找准自己的位置。”
鲁定公同意了南宫敬叔和孟懿子的学礼要求,他们便师从孔子学习各种礼仪知识和礼制规范,而且与孔门弟子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所以在鲁国“三桓”之家中,孟孙氏与孔门之间关系是最亲密的。
孔子对于孟僖子知错能改的行为高度赞赏,他说:“知错能改的人是令人敬重的有德君子。《诗》曰:‘君子是则是效。’ []‘则’是学习的法则,‘效’是效仿的榜样,孟僖子就是我们学习的法则、效仿的榜样,他不仅能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能以此来教导后人,这就如同《诗》中所说的‘贻厥孙谋,以燕翼子’(遗赠后代好谋略,以保子孙永平安)。”
(《左传·昭公七年》《孔子家语·正论解》)
[]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