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季子(札)能以义正人》(2020年12月28日)
(2020-12-28 16:09:44)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季子是吴公子季札,春秋时期著名的贤君子,他自幼习礼,博学多识,修身守礼,品德高尚,时人对他非常敬重。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季子受吴王派遣出访中原诸国,他最先在鲁国观于周乐,然后又访问了齐、郑、卫等国,在卫国见到蘧伯玉、史狗、史鰌、公子荆、公叔文子等贤君子,与他们相谈甚欢。季子离开卫国后,在前往晋国的途中,宿于戚邑(今河南濮阳北)。戚邑是卫国大夫孙文子(林父)的采邑,他因与公室争权而得罪了卫献公,所以只能离开卫都,淹居戚邑。
季子宿于戚邑时,晚上听见阵阵钟鼓乐声,他觉得很奇怪,因为卫献公去世后尚未安葬,此时奏乐寻欢是有违礼制的。季子循着钟鼓之声找到了孙文子的住所,神情严肃地对他说道:“奇怪啊!您获罪于国君,随时都有杀身之祸,别人害怕都来不及,您却在这里寻欢作乐!况且国君的灵柩尚未安葬,您就在这里作钟鼓之乐,这样做实在不妥当。根据我的判断,您现在的处境就像燕子把窝筑在随风飘荡的帷幕上,随时都会发生危险,难道您没有意识到吗?”季子说完后立即离开了戚邑,因为他宁愿连夜赶路,也不愿意自己的名声受到损害。
孙文子听了季子的话后猛然醒悟,他立即让人撤下钟鼓,而且从此以后不再听钟鼓琴瑟了。
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道:“季子能用义理来纠正别人的错误,孙文子能克制自己来服从义理,他们都是善于改正错误的人。”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孔子家语·正论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