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赐之华不若予之实》(2020年11月28日)
(2020-11-28 14:30:09)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在孔门四科十哲的名单中,名列“言语”优等的是宰我(予)和子贡(赐),两人都才华横溢,能言善辩,但是风格略有不同,孔子曾评价道:“吾于予,取其言之近类也;于赐,取其言之切事也。近类,则足以喻之;切事,则足以惧之。” []所谓“近类”,就是善于用生活中的普通事情来进行类比,通俗易懂;所谓“切事”,就是喜欢用华而不实的言辞来讲大道理,令人费解。
在另外一个场合,孔子对宰我和子贡两人的言语风格也进行了类比。宰我受孔子委派出使楚国,楚昭王亲自召见了他,并准备了一辆用象牙装饰的轻便安车,请宰我带回去送给孔子。安车是一种轻便舒适的小车,适合年纪大、有身份的人乘坐。宰我看了一眼安车,回过头来对楚昭王说:“老师不需要这样华贵的安车。”
楚昭王不解地问道:“孔子为什么不需要呢?”
宰我答道:“臣下是根据老师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具以及他平时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推断的。”
楚昭王说:“你能具体说说吗?”
宰我说:“自从我投到孔子门下后,私下观察发现,老师孜孜以求的是先王之道,他修德尚义,崇尚节俭,言行举止无不符合礼制规范;他淡泊名利,出仕为官并不是为了获取奉禄,而是为了行道于天下,如果与当政者志向不同,政见不合,他会立即辞官而去,毫不犹豫;他生活非常简朴,家人穿的都是粗布衣服,他的车乘没有什么雕饰,马匹也是用草料喂养的;他念兹在兹的是先王之道行于天下,天下有道则乐见其成,天下无道则退修其身,这就是老师的人生追求;对于那些华美的事物、曼妙的音乐,他过而不视,遇而不听,毫无兴趣,所以我认为老师不需要这样华贵的安车。”
楚昭王觉得有点意外,于是继续问道:“既然孔子不需要华贵的安车,那么他想要什么呢?”
宰我答道:“当今天下礼制崩坏,道德沦丧,老师想要的是恢复西周盛世的礼制秩序。如果能遇到与他志同道合的贤君,他老人家哪怕徒步行走万里,也会来与贤君共同实现政治理想,何必劳烦您不远千里馈赠安车呢?”
楚昭王听后感慨道:“我今天真正了解到孔子的政治抱负和高尚品德了!”
宰我从楚国回去后,把楚昭王召见他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问身边的弟子们道:“你们觉得宰我对楚王说的话如何?”
子贡答道:“宰我对您的评价太实在了,远远没有把老师的高尚伟大表示清楚,如果让我来说,我会水您的德行可以与天比高,您的渊博可以与海还比深。”子贡说话确实是这种无限夸大的风格,他曾多次夸张地把孔子比作高达数仞的宫墙、不可逾越的日月和不可阶升的上天 []。
孔子笑道:“言语贵实,因为说实话才能让人相信。如果让我来评判,子贡言语的华而不实不如宰我言语的朴实无华,实话实说的人才是值得称道的。”
孔子知人,对于每一个弟子的才情秉性更是了如指掌,他善于从比较中分辨出他们的细微差别。宰我与子贡虽然都善于言辞,但是一者真实,一者浮华,高下优劣立刻判定清楚,取舍态度也非常明确。
(《孔丛子·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