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居父母之仇如之何》(2020年10月26日)
(2020-10-26 09:51:57)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孔子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大多是彬彬有礼的文弱书生,其实他也一个有血性的人,如果对方触及底线,他也会愤然而起,以死相拼,比如孔门弟子子夏问孔子道:“居父母之仇如之何?”意思就是,自己应该如何对待杀害父母的仇人。
孔子语气坚定地说:“睡在草垫上,枕着剑盾,时刻提醒自己要为父母报仇。不要出来做官了,坚决与仇人不共戴天!每天出门都要随身携带武器,准备随时决斗。无论是在集市上,还是官府中,只要遇见仇人,就立即拔出刀剑冲上前去与他进行殊死搏斗!”孔子对于杀父之仇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有仇必报,刻不容缓!
子夏又问道:“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昆弟是亲兄弟。
孔子说:“不和仇人同在一个国家为官。自己奉国君之命出使国外,如果在国外遇见仇人,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与他决斗,不能因为报私仇而误公事。”从伦理关系来说,兄弟之亲不及父母之爱,也不及忠君之事,所以必须有所克制。
子夏继续问道:“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从父昆弟就是叔伯兄弟。
孔子答道:“这种情况先要分清楚主次关系,叔伯兄弟是仇杀事件的仇主,而自己只是亲属,所以遇见仇人,自己不要带头动手。如果叔伯兄弟与仇人进行决斗了,自己应该手执兵器站在叔伯兄弟身后提供帮助。”叔伯兄弟的友情不及亲兄弟的血亲,人伦关系又疏远了一层,所以报仇过程中首先应该遵从礼制规范,不能越俎代庖,坏了规矩。
在氏族制社会中,血缘关系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相亲程度,也决定了人们的相仇程度,所有行动都必须符合礼制规范。
(《礼记·檀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