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鲁邦大旱》(2020年10月13日)
(2020-10-13 11:17:52)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孔子归鲁后期,鲁国连续几年大旱,随之而来的是虫灾,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以至于发生饥荒 [],公室财用也严重不足 []。鲁哀公对此忧心忡忡,一筹莫展,他焦虑地对孔子说:“您老人家能不能帮我出出主意?”
孔子答道:“鲁国连续几年发生旱灾和虫灾,恐怕与当政者不修仁德、滥用刑杀有关。”
听了孔子的回答,鲁哀公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无法反驳,毕竟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灾荒问题,所以他又耐住性子问道:“眼前有什么办法吗?”
孔子答道:“鲁国民众以为天不降雨是山川鬼神的原因,于是他们把家中的珍宝玉器都用于祭祀山川鬼神了。其实久旱不雨的真正原因是当政者缺德失政,所以民众应该请求当政者修德省刑,以此来取悦于山川鬼神,消除灾害。”孔子不便直接要求当政者修德省刑,所以他用普通民众来委婉地表达这层意思。
孔子离开公室后,在路上遇到子贡,他把与鲁哀公谈话的内容告诉了子贡,然后问他道:“你平时在街头巷尾接触的人多,你觉得鲁国民众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问题吗?”
子贡答道:“当然没有问题呀,您的意见是正确的。鲁国民众知道您肩负着重要使命,所以他们都会支持您的!您希望当政者能够修德省刑,以此来取悦山川鬼神,祈天降雨,消除灾害,这比民众用珍宝玉器来祭祀山川鬼神更加有效。大山把岩石当作皮肤,把树木当作子民,如果上天久不降雨,那么岩石就会焦干,树木就会枯死,所以大山比我们更渴望天降大雨;大川把水当作皮肤,把鱼当作子民,如果上天久不降雨,那么水就会干涸,鱼也会渴死,所以大川比我们更渴望天降大雨。由此可见,与其向山川鬼神祈求降雨,消除灾害,不如建议当政者修德勤政,省刑慎罚。”
孔子听后对子贡感叹道:“你分析得很透彻啊!既然当政者比我们更加迫切地希望天降大雨,解除大旱,那么他们就应该在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应该让我们想办法。”
春秋时期,涌现出一批思想开明的政治家,如鲁国的臧文仲、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等人,他们在施政过程中开明务实,敢于打破传统的天命观念,把天灾人祸与统治者的个人修为联系起来,要求当政者加强道德修养,完善施政措施,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孔子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鲁邦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