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尼逸事》之《干君七十余》(2020年9月24日)

(2020-09-24 11:28:41)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日志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游说大小诸侯(邦主)七十余君,即所谓“干君七十余”,“干”是干涉、干预、冒犯的意思。这种说法在两汉时期非常流行,《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说苑》《盐铁论》《论衡》等书中均有类似表述,也得到时人的普遍认可 [1]

孔子不辞劳苦地四处奔走,游说诸侯,目的就是宣扬以礼治主义为核心的王道思想,恢复尊卑有序的礼制秩序,即所谓“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 [2] ,“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于全育,蒸庶安土,万物熙熙,各乐其终” [3]。这显然是开历史的倒车,所以无人响应,各国诸侯对他或虚与委蛇,或冷眼相待,或武力恫吓,他为此遭受了许多磨难,吃尽了无数苦头,就像一条丧家之狗一样居无定所,不知所终。

关于孔子“干君七十余”的说法是大有问题的,东汉王充就已提出质疑:“书说:‘孔子不能容于世,周流游说七十余国,未尝得安。’夫言周流不遇,可也;言干七十国,增之也。案《论语》之篇,诸子之书,孔子自卫反鲁,在陈绝粮,削迹于卫,忘味于齐,伐树于宋,并费与顿牟,至不能十国。传言七十国,非其实也。或时干十数国也,七十之说,文书传之,因言干七十国矣。” [4] 王充认为“干七十国”实为“干十数国”之误,这种推论是有说服力的。

从孔子周游列国的活动范围来看,他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来回游走,即郑、卫、曹、陈、蔡等诸侯国,北上没有过黄河,西进没有入晋境,东至黄海之滨,南下最远到达楚郢,所以所谓行说诸侯七十余君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值得关注:对于“国”的概念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氏族组织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因此“国”与“家”(氏族)的概念并不太清晰,“家”对外可以为“国”,而“国”对内则可以为“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家”就有多少“国”。大禹建立夏朝之初,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城郊)举行诸侯大会,“执玉帛者万国” [5] ,这里的“万国”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而是氏族组织。周武王伐纣,举行誓师大会,“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6] ,这里的“八百诸侯”大多是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而非诸侯国君。周朝初年分封诸侯,“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7] ,到了春秋末年,诸侯大国兼并小国,这些诸侯国能够存活下来的已经所剩无几了。由此可见,孔子行说诸侯七十余君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如果把“国”的概念适当泛化,那么有一些在分封诸侯国域内的异姓方国、邦国也可以称为“国”,这些国家早在周朝分封之前就已经以氏族组织的形式独立存在了,比如鲁国域内的颛顼、鄫、邾等附庸国,它们在政治上与宗主国是一种附庸关系,每年需要向宗主国履行朝觐贡赋义务,但是在血缘上则与宗主国异姓异宗,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 可见,这些邦国也是孔子游说和求仕的目标。此外,还有一些以某个氏族为主体的城邑(采邑、城邦等),比如卫国的蒲邑、郑国的匡邑、晋国的中牟邑、鲁国的费邑、楚国的叶邑等,这些城邑虽然领地不大,人口不多,在名义上仍然归于诸侯国管辖,对外也不享有自主权,但是当地的氏族势力非常强大,邑宰也非常强势,他们筑高墙,开深沟,拥兵自重,独自为政,俨然成为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春秋末年,举邑反叛的事件屡见不鲜,晋国中牟邑宰佛肸和鲁国费邑宰公山弗扰都曾举邑叛乱,他们也向孔子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加入他们的地方自治团队,后由政治理念不同,孔子婉拒了他们的延请 [9] 。楚国公室贵族叶公子高在叶邑主政时也是政治自主,经济独立,军事强大,享有高度自治权,所以他曾多次向孔子请教有关治理叶邑的问题 [10] 。综上所述,这些泛化国家概念的邦国、方国、附庸国或城邦、城邑等在当时有很多,在时人概念中,这些城邦或城邑就是国家,氏族宗主或邑宰就是君主,所以孔子“干君七十余”也是说得通的。

 



[1] 著者按:在两汉典籍中,大多都持“行说七十诸侯”的说法,唯有《吕氏春秋》中记为“所见八十余君”。

[2] 《庄子·天运篇》。

[3] 《说苑·贵德》。

[4] 《论衡·儒增》。

[5] 《左传·哀公七年》。

[6] 《史记·周本纪》。

[7] 《荀子·效儒》。

[8] 《论语·泰伯篇》。

[9] 《论语·阳货篇》。

[10] 《论语·子路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