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凶事不豫》(2020年9月21日)
(2020-09-21 15:15:49)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言语”是孔门四科之一,这一科目的基本要求是出言谨慎,言而有信,因为言多必失,行之不逮。子贡虽然名列“言语”优等,但是有时却因多言而失礼,也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心理暗示。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邾国国君邾子益到鲁国来觐见鲁定公。邾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方国,位于齐、鲁、宋、楚等大国之间,面积不大,人口不多,故又称小邾国。
小邾国原本是鲁国域内的一个附庸国,所以国君每年必须到鲁国来朝觐供奉。以往邾子觐见鲁公都是由孔子在一旁相礼的,但是孔子在前一年被鲁国弃用,已经离开鲁国周游去了,所以这一年由孔门弟子子贡在一旁相礼。
在朝觐过程中,邾子是曹姓子爵,地位低下,理应谦卑,然而他手执玉璧时却不由自主地向上高举,脸也向上高仰,这是一种高傲的姿态;而鲁定公是姬姓公侯,地位尊贵,理应庄重,然而他手执玉璧时却有气无力的向下低垂,脸也向下俯视,这是一种谦卑的姿态。子贡见此情形,觉得他们这种觐见方式不符合礼制规范,这是一种不吉之兆。
朝觐结束后,子贡自作聪明地对人说:“从觐见过程来看,两位国君都有遭遇凶事的迹象:邾子执玉高举,脸向上仰,态度傲慢而失礼,显露出骄奢之气,骄奢必将引发战乱;鲁公则执玉低垂,脸向下俯,态度谦卑而违礼,显示出颓败之气,颓败必将导致疾病。通常在朝觐、祭祀、丧葬、征伐等重大仪式上都可以从执礼者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中(如左右、周旋、进退、俯仰等)捕捉到一些生死存亡的隐秘信息,这就是礼仪的奥妙之处。今年正月初春,邾子按照惯例来觐见鲁公,但是宾主双方举止反常,执礼都不符合礼制规范,说明他们精神恍惚,心智迷乱,凶事已经不远了。由于鲁公是主,邾子是宾,所以鲁公先遇难,邾子将紧随其后。”
当年夏五月,鲁定公不幸病亡。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批评子贡道:“赐(子贡)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者也。”意思就是,子贡当时即使觉察到两位君主有不吉之兆,也不应多言说破,因为这是违反礼制的,古礼有曰:“凶事不豫。” []“豫凶事,非礼也。” []“豫”是预先做出推断的意思。当事人预知凶事,应该保持沉默,说破了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七年之后,邾子也没有躲过子贡多言的厄运,季康子发兵讨伐邾国,鲁军破城而入,将公室洗劫一空,邾子被虏,押回鲁国后囚于负瑕,小邾国遂灭。
(《左传·定公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