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哀莫大于心死》(2020年8月18日)
(2020-08-18 10:37:02)
标签:
历史文化情感 |
分类: 日志 |
在孔门弟子中,颜渊是最刻苦勤奋的,他不仅在儒学方面成绩优异,在道德修养方面也达到很高境界,所以孔子说:“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庶几”是赞誉之辞,接近成功的意思,这是相对于孔子而言的。
颜渊在修身悟道方面一直把孔子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但是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突破,达到孔子的修养境界,于是他感慨地对孔子说:“我师从老师修身求道就如同跟随您前行,您慢步走,我也慢步走,您快步走,我也快步走,您向前奔跑,我也向前奔跑,但是当您飞奔绝尘时,我只能在后面瞪大眼睛望着您的背影了。” []
孔子笑着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颜渊说:“我师从老师修学求道,亦步亦趋,道德修养的境界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实则相差十万八千里。您能做到不用说话就能取信于人,不用交结就能与人相亲,没有权位却能让人甘心效力,这种修为和能力是我望尘莫及的!”
对于颜渊的困惑,孔子觉得应该从顺应天道自然的高度来启发他进行思考,于是说道:“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人生有精神和肉体两种方式,人死也有心死和身死两种方式。在孔子看来,身死只意味着物质的消亡,这是合乎天道自然变化的,因此并不可怕;心死则意味着精神的毁灭,这是违背天道自然变化的,因此天下没有比肉体尚存在、精神已毁灭更悲哀的事情了!孔子进一步解释道:“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每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是天体运行的规律与法则(天道)。世间万事万物只有循天道而动,才能得以延续,获得成功,比如有血有肉的动物,它们随日出而动,随日落而息,这就是所谓‘有待’。人类的生存与死亡也是有待于天道的,所以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在等待死亡了,至于死亡的日期只能听从天命的安排。人类是渺小的、无知的,根本无力抗拒天命,只能遵循天道,服从命运。如果我们想提高人生修养的境界,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持天性(心),随天道自然变化而变化,切莫让那些人为的东西(道德与智慧)戕害本性(心死)。”
孔子此番言论已经超出儒家道德学说的范畴,他让颜渊摈弃儒家的道德观念和学说思想,改而信奉道家的天道自然,这显然道家学派编造出来的故事,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