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2020年6月26日)
(2020-06-26 14:46:52)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他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因为他在道德方面存在许多瑕疵,比如他贪生怕死、唯利是图、背信弃义、僭越礼制、生活奢靡等,因此时人对他多有非议。
子路和子贡也曾对管仲提出质疑,因为管仲和召忽共同受命辅佐公子纠,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死之后,召忽以身殉死,管仲却“不死束缚”,求生变节,投靠了齐桓公,此举不仅是严重的政治错误,也是重大的道德瑕疵。而孔子则主要是从“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政治高度,对他做出了“如其仁”的评价 []。
孔子评判历史人物的主要依据是历史功绩,然而子路并不能理解这一点,他对管仲的为人又进行了全面梳理,然后问孔子道:“管仲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说:“管仲是一位道德完美的人。”
子路则从道德批判的角度对管仲的为人做出全面否定,他说:“当年管仲游说齐襄公,齐襄公没有接受他的说辞,这说明他没有口才(不辩);管仲想拥立公子纠为齐国国君,但是最终没能成功,这说明他没有能力(无能);管仲在齐国的家庭遭到残害,他却没有表现出忧伤的神色,这说明他缺乏仁爱(不慈);管仲戴着镣铐被关在囚车里押解回齐国,脸上却没有流露出一点羞耻的神色,这说明他没有羞愧之心(无愧);投靠并效力于自己曾经用暗箭射过的齐桓公,这说明他不诚实守信(不贞);公子纠被杀害后,召忽殉死,管仲却变节求荣,这说明他不能恪守臣道(不忠)。一个道德完美的人,难道是这样的吗?”
孔子说:“管仲游说齐襄公,齐襄公不接受他的说辞,那是因为齐襄公昏庸糊涂;管仲想拥立公子纠为齐国国君,但是最终没能成功,那是因为时运不济;管仲在齐国的家庭遭到残害,他没有表现出忧伤的神色,那是因为他懂得命运变化莫测的道理;管仲效力于自己曾经用暗箭射过的齐桓公,那是因为他能识时务、知权变;管仲不为公子纠殉死,那是因为他要为实现更大的理想而生存下去。召忽的死和管仲的不死都是命运的必然选择和道德的完美体现:召忽是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臣之才,如果他选择不死,只能沦为三军俘虏,如果他选择殉死,就能名闻天下,所以殉死是召忽最好的选择;管仲则是一个能够辅佐天子诸侯干一番大事业的经世之才,如果他选择殉死,也许死后尸体被扔到沟壑之中也没有人知道,如果他不受那些道德信条的束缚而选择不死,那么他就可以辅佐君王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伟大的事业,造福于天下百姓,所以不死才是管仲最好的选择。”
以华夏族为正统和以周王室为正宗,是孔子历史观中的两个重要观点,也是他批判历史人物的重要依据。管仲在辅佐齐桓公争霸诸侯的过程中,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这完全符合孔子评判历史的标准,所以对他做出了高度评价。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显示出他在臧否历史人物时的政治高度和历史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