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逸事》之《晏子相三君而善不通下》(2020年6月21日)
(2020-06-21 10:23:47)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日志 |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姓,名婴,字平仲,他历仕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相三君),辅政五十余年,功绩卓著,声名远扬。
晏子与孔子是同时期人,两人多有交结,惺惺相惜。孔子对晏子非常敬重,曾多次称赞他道:“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善乎晏子,不出俎豆之间,折冲千里。” []“晏子可谓能远害矣。不以己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 []不过,由于两人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他们在政治思想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孔子也曾对晏子提出尖锐批评,他说:“齐灵公行为污秽,晏子以严整礼仪来侍奉他;齐庄公崇尚武力,晏子以宣扬武德来侍奉他;齐景公浮华奢靡,晏子以谦恭节俭来侍奉他。晏子侍奉国君忠心耿耿,恪尽职守,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确实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君子;但是他前后侍奉了三代国君,却没能让善政惠及下面的臣民,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格局不大的小人。”
后来,晏子知道孔子对自己提出批评,就专门去拜访孔子,并向他解释道:“我听说您对我有所非议,说我‘相三君而善不通下’,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所以专门来向您做出解释。像我晏婴这样人,怎么能拿大道理给人当饭吃呢?说实话,我出仕为官实属无奈,因为我们晏氏家族有数百家要靠我的奉禄来祭祀先人,齐国也有数百家贫寒之士要靠我的奉禄来接济他们的生活,所以我为了维持众人的生计,不得不出仕为官,有时甚至会为了保住相位而委曲自己。像我晏婴这样的人,怎么能拿大道理给人当饭吃呢?”
晏子的态度是诚恳的,而且他所说的情况也是真实的。孔子觉得自己错怪了晏子,心里过意不去,所以他送晏子离开时郑重地行再拜之礼,以此来表达歉意。返回后,他又教诲弟子们说:“用自己的俸禄来救助百姓的生活,却从不自夸;用自己的品行来补正三位国君的缺点,却从不居功自傲。像晏子这样的人,确实是正人君子啊!”
在统治集团内部,晏子是当政者(行政者),他每天都要实实在在地解决各种事关百姓生活的实际问题,所以不可能像孔子那样整天把仁义道德的大道理挂在嘴边;孔子则是议政者(参政者),他可以远离现实,清高自傲,站在道德的高度批判所有人。由于晏子与孔子在现实政治中的地位不同,因此两人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现实问题的态度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