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尼逸事》之《玙璠之争》(2020年5月13日)

(2020-05-13 11:17:44)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分类: 日志


玙璠是一块稀世美玉。鲁公伯禽当年受封于鲁时,从周朝带来一大批珍贵宝物,其中包括玙璠宝玉。

玙璠历来归鲁国公室所有,历代国君随身佩带,以显尊贵。然而斗鸡之变后,鲁昭公仓皇出逃齐国,政卿季平子擅权专政,这块美玉便落入他的手中。

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季平子去世,季氏家臣阳虎打算把玙璠之玉当作随葬品随季平子一起下葬,但是却遭到另外一位季氏家臣仲梁怀的反对,他对阳虎说:“改步改玉。”意思就是,当年因为鲁昭公淹居齐国,季平子在国内摄政,因此他可以像国君一样小步缓行,即行君步,他也可以佩带玙璠之玉,即佩君玉。但是现在鲁定公继位已有五年了,国有君主,玉有宝主,玙璠之玉是鲁国的国宝,鲁君的信物,理应将其归还给鲁国公室,不能把它作为季平子的随葬品下葬。

关于玙璠之玉的处置问题,阳虎和仲梁怀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后来又把季桓子、公山不狃(季氏费邑宰)等人牵扯进来,双方甚至要诉诸武力。阳虎是鲁国新兴势力的代表人物,他为人强势霸道,不拘礼俗,在鲁国政坛上人脉很广,能量很大,所以没有人敢和他作对。

孔子当时刚刚就任中都宰,中都宰虽然是一个地方小官,管不了朝廷大事,但是他认为此事关乎礼制大局,必须尽力维护,于是就立即去找季氏族人进行劝说,他说:“如果把玙璠之玉作为随葬品随同季平子一起下葬,就如同把尸体暴露在野外一样危险!因为这样做会诱发不良之民获取奸利(盗墓窃玉)的念头,最终有害于死者,所以千万不要干这种傻事!我相信你们都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孝子不会因为顾及自己的感情而危害亲人,忠臣也不会让邪恶的征兆出现来陷害国君。”

季氏族人后来听从了孔子的劝告,没有把玙璠之玉作为随葬品随一同下葬。

玙璠之争的本质是礼制秩序问题,阳虎想把归公室所有的玙璠之玉作为随葬品下葬,显然违反了礼制。但是孔子在处理此事时则比较理智,他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方法,绝口不提违礼问题,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墓葬安全问题上,从而成功地化解了一次政治危机。不过,这场危机在三年之后还是爆发了,结局是阳虎落败而逃,孔子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平息阳虎之乱,但是他为鲁国公室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左传·定公五年》《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